•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格来普措:如何激发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第四完全小学 格来普措
    【摘要】
    新课改要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课堂将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释放活力、展示成长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激发 语文 课堂 学习 兴趣
    但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正确诱导。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受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缺乏教学器材。没有多媒体教学教师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怎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性,而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下面仅从教学语言、教学情感和教学氛围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以导激趣
    阅读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颐和园。“哦”,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法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颐和园在哪里呀?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颐和园的风景之美。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颐和园是北京的一个大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她的美丽吸引许多中外游客。颐和园什么最吸引人?”。去过颐和园的学生马上回答“万寿山,还有昆明湖”。我接着说:“对!”北京的颐和园是美丽的大公园,1990年曾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92年再次修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颐和园。经过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而在这节课的结语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游览结束了,颐和园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马上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起吟诵,绕过大殿进入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在登上万寿山---→来到昆明湖,颐和园景色美丽,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同学们你们下去以后,可以试着做个导游员,按游览的顺序学写导游词,让更多的人来颐和园细细游赏。认识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一来,课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二、巧妙引导,以情激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能入“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情感,倾情阅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我先用带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一个又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的在街上卖火柴,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可怜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想象大年夜街头的景象,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方面对照、联系起来体会,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明旺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鸭,点着几只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与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进一步激起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调用想象的艺术来抨击那个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以表达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随着老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也同老师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好的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注重创造课堂气氛以疑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多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究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预料的。我在指导学生给《观潮》一课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将全文分三段,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来分,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是天下奇观。一种划分为四段,他们的依据按观潮的时间顺序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课堂上双方据理争辩。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分析哪种划分最合理?这回意见统一第二种。我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能讲得通。学生们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的有滋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注意讲究教学艺术,就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的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陕西教育٠教学》杂志;
    2.四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


    点击次数:109  发布日期:2013/9/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