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三修”特色课程多彩绽放 ——小学实践活动德育纲要的校本化开发研究 杜晓燕 段爱萍
“五育三修”特色课程多彩绽放
——小学实践活动德育纲要的校本化开发研究
◎ 山东省招远市丽湖学校 杜晓燕 段爱萍
做好一件事不难,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一件事不易。历经近十年的不辍探索和实践,经过前后五轮的课程梳理、整合、升级、重构,逐步构建起以“崇德、尚美、启智、健体、爱劳”五大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以“基础共修+兴趣选修+特长精修”为课程实施模式的 “五育三修”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确保“五育三修”特色校本课程落地生根、绚烂绽放。
一、 确立“五”育目标,丰富全面育人新内涵
多年校本课程实施经验告诉我们,课程不在多,在于精、在于被学生喜欢、在于取得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从特色课程的全面启动,到整合升级,再到内涵发展,我们始终坚持课程开发要立足校情、以生为本、全面开放,要丰富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新内涵。多年实践,几经提炼,我校最终确立 “崇德、尚美、启智、健体、爱劳”五大育人目标,并通过开设 “艺术、科技、体育、劳动、传统文化”五大门类的多彩课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确保五育目标落实到位。
1.艺术尚美,美美与共
习总书记指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学校,提升学生美感的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艺术教育则是唤醒和塑造儿童美感的重要途径。在我校的多彩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从“文学、书画、音乐、传统”四个维度来开设艺术课程,引导学生在艺术天地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例如我们所开设“诗词中国”课程,引导学生在诗词中溯洄,在历史中徜徉,收获人生智慧,体会文学之美;“翰墨书香”课程,通过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传承书法艺术,感受书法之美;“童声嘹亮”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发声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陶冶美好情操,感受音乐之美。“魅力剪纸”课程,让学生学会剪、刻、撕等基本剪纸技法,结合作品创作,感受传统之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课程中,学生领略了美、收获了美、也传承了美、创造了美。
2.科技启智,智趣交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尤为依赖于学习过程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通过开设“创客编程、创意搭建、魔力小博士、智慧七巧板”等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像“创客编程”课程,主要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结合图形化编程模块开始,逐步推进到专业的Python和C编程,将游戏和故事贯穿整个教学体系,让编程简单得就像搭积木。孩子能够通过动漫式、游戏化的课程任务,最专业的教师指导学习编程,训练逻辑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与动手能力。这样寓教于乐、智趣交融的课程,怎能不让学生喜闻乐见呢?
3.阳光体育,强身健体
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便发出了“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的号召。作为少年儿童,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为强壮孩子们的体魄,开设了丰富的体育特色课程,像花样跳绳、中国武术、少儿太极、儿童轮滑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同学们在运动中锻炼体能、磨练意志、尊重团队、收获快乐。
4、热爱劳动,勇于创造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接受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开辟了校园“一米农场”,学生自由组建团队、集体竞标管理“农场”,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园,播种、管理、收获,跟着节气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另外,我们开发了“亲子厨艺、快乐种植、创意编织”等特色课程,。通过劳动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手脑协调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5.崇德树人,贯穿始终
“五育三修”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课程都是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根本,每一次活动均设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如彩绘系列中的“彩绘葫芦”课程,明确提出“学会彩绘葫芦的技法,提高学生表现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其中《神草葫芦》一课把德育渗透目标具体为“学会神草葫芦的彩绘技法,感受祖国传统图案的精美,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每一次课程的实施,我们都务求让学生在课程中合作创新、感悟成长,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真切感受德育引领的力量。
二、构建“三修”模式,开创校本课程新格局
教育是复杂的艺术,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要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共性”和“个性”的贯通融合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着力点。几经探索实践,反复总结提炼,我们最终构建“基础共修+兴趣选修+特长精修”的三修育人模式。
1.基础共修,全员参与
“基础共修”课程是“语数英”三门国家课程的衍生课程。包括经典诵读、快速阅读、书法天地、数学故事、奇思妙算、口语沙龙共6门课程。通过晨午自修时间,面向全班学生开设。旨在夯实小学生学科学习基本技能。
2.兴趣选修,自主选课
“兴趣选修”课程是多彩课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和发展需求,我们确立了艺术、科技、体育、传统、劳技五大门类,开设创客编程、创意搭建、彩绘葫芦、动态沙画、中华武术、魅力剪纸、快乐种植等30门课程。该课程重点以每周四下午多彩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实施。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课,全校走班。该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3、特长精修,专长指导
“特长精修”课程则是针对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开设。目前我们重点开设了合唱、舞蹈、篮球、足球、软笔书法、国画、创客、航模等8门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专业教师对有需求、有专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该课程旨在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术有专攻”的广阔空间。
“三修”课程体系,既关注全面发展又兼顾个性培养,开创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新格局,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聚焦实施途径,建立长效运行新机制
课程要落实,实施是关键。所以,我们采取了系列措施,为课程实施扫清障碍、创造条件,确保“五育三修”特色课程能真正进校、落地、立德、树人。
1.编写教材,学有所依
校本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宏观建构课程体系,微观确立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研究、开发、汇编学校多彩课程系列教材。教材编写,强调坚持实践活动校本化、活动过程课程化的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活动过程性资料,编著有师生活动痕迹的个性校本教材,把校本教材赋予师生灵魂,增强课程效果,促进师生价值提升。多彩课程的成功开发,顺应了多彩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发展内涵,使多彩课程的实施变得有参照、可操作、出实效。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内容、更科学、有实效。
2.建设场地,专楼专用
校本课程的实施,其次要解决“在哪学”的问题。为解决“选修”和“精修课程”的教学场地问题,我校投入巨资,建设了专供特色课程上课的“多彩活动楼”,并科学规划,特色装饰,个性布置,打造了近30个课程专用教室。专楼专用,专室专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真正集育人性、知识性、特色性、宣传性于一体,实现了“一墙一壁皆生动,一室一廊皆育人”的目的,成为丽湖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3、聘任导师,教有所长
校本课程的实施,更要解决“跟谁学”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开创了 由“校内专长教师+家长志愿者+校外志愿者”共同组建的课程导师队伍。校内有专长的教师是课程开设的主力军,每学年初,我们都会组织教师申报自己的授课科目,并根据他们的个人专长统筹安排。但是,因为师资力量的局限,我们还聘请了学有专长的家长参与课程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为学生校本课程的丰富多元、有效推进提供的广袤的舞台。
4.规范流程,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的实施,还要解决“怎样学”的问题。特别是“兴趣选修”课程,是我们特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再加之学生全校走班、导师团队多元,给我们的课程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和考验。为确保育人效果,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特色课程授课指南》,明确操作程序和教学流程。
5.创新评价,注重实效
随着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的改变,我们及时调整特色课程评价方式。学校的考核评价仅对课程团队评价,学生的评价完全交由导师和团队进行。首先是对教师与课程采用“过程+成果”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完全放手于课程团队,每次活动导师和课程团队的学生主持人都要对本次参与实践活动的成员进行评价,关注点为参与程度、合作程度、实践创新程度三大方面。“成果展评”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期末师生合作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实物等进行三分钟汇报展示。二是学期末,全体师生按照规定路线,参观所有课程项目,师生代表进行等级评定。
十年磨砺,十年守候,丽湖学校“五育三修”特色课程几经涅槃,终得今日绚烂绽放。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接踵而来,集体个人的成果数不胜数。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书法教学百强学校”“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一个个奖牌见证着我们执着耕耘的历程,丰盈着校园的文化内涵,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大力推行“五育三修”特色课程,为了每一个生命的精彩绽放,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