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李 卿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毓秀小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语”是口头表达包括对话、朗读等;“文”是书面表达,是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对语言进行的修饰包装。由此可见,口头的表达能力要先于书面的表达能力,所以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先从“读”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能力培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明显作用。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让学生喜欢阅读再到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指读、大声读、默读再到有感情朗读,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对于培养好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成为教师们的课堂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字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础元素,对字词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大声的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检查对生字的认读能力。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有一些小同学默读课文的时候都会读,但是大声朗读时,就这个字不认识,那个字不会读,这是因为在默读把生字“一晃而过”,这对于需要的掌握的生字达不到认识、熟记的能力。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也能帮助老师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2、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阅读最终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文字进行反复的研磨,通过不断的朗读,把书面的文字消化成自己的内在感知,强化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句诗这样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何让学生感受“无穷”?首先可以利用图片辅助对“无穷”有个直观的印象,但是“无穷”毕竟不是靠一张四四方方的图片就能完全包含的,所有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另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带动作读,想象读等多种方式,伴随着高昂悠远的声音,带给学生画面感,让学生体会感悟“无穷碧”的美。

    3、提高学生的语感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对于语感的培养也逐渐受到重视。语感的培养除了依靠多看,更有效的途径应该是朗读,读过之后印象更深。很多的词语搭配,优美句式都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语文说到底就是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有的人腹有千万卷,但是却像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所以要说出来,说正确,说明白,就要靠有效的朗读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语感,使用词用句恰如其分,提高沟通效率。

    4、提高学生自信心

    相信大家看到他人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时一定都是心生羡慕和敬佩的。各个学校经常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有关朗读的活动,比如国旗下演讲,各种庆祝节日的朗诵比赛,还有那遍地开花的口才班都在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经过观察发现,善于朗读的孩子大多性格开朗,有自信心,更善于表达自己,更易于他们交往。而不善于的朗读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胆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发现,不少学生随着朗读能力的增强,变得更加勇敢,更善于在大众面前表现,更加自信。这是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展示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认可和赞扬后,进一步增强信心,形成正向互助,从而提高自信心。

    二、朗读训练的方法

    1、抓关键字词,读中悟

    每句话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字词能表达出本句的意思和情感。因此在朗读中教会学生利用关键字词准确表达句意并理解句意很重要。例如段落中出现表示声音的字词,就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有感情的表达。“大声地说”,“ 低声地说”算是比较容易的表达。如果是有包含情绪的,就引导学生带情入境,“愤怒地说”就用高亢的声音,“温柔地说”就用轻柔的声音。写清晨森林,宁静湖面,潺潺小溪用平静温柔的语气,写高山峻岭,汹涌海浪,狂风暴雨用雄浑激昂的语气。再比如“冒”“跳”“露”“飞”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声音高低,长短来表达,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也有助于对整段意思的理解。

    2、多种朗读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就能事半功倍。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更喜欢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教师要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朗读训练方法。除了传统的集体读,个人独,自由读等,根据朗读内容的不同,还能采用小组互读,比赛读,表演读,扮演读,手势读等方式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其中手势读简单易学,尤其对于古诗的朗读,操作简单,效果好。古诗朗读可以采用“一左,二右,三前,四高”的手势辅助朗读。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手从左向右缓缓滑动,表现出太阳缓缓下落之感;“黄河入海流。”手从右向左缓缓滑动,表现出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欲穷千里目,”手向前方无限伸展,表现出前方遥远无边界;“更上一层楼。”手臂缓缓上扬,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手势不但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意思,更能帮助学生对情感的把控。而且很多的古诗都可以使用这样的动作,大家不妨试一试。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记忆背诵。

    3、教师范读,指导引领

    小学生年纪小,理解和表达能力,要他们在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朗读出水平是不现实的。模仿是学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的良好示范,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在或高昂或低沉的声音中感受到语气语调的变化,在时而明朗时而悲痛的声音中体会内在情感的表达。学生通过对老师模仿,久而久之,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当然,老师的范读一定要入情入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4、注重点评,指导明确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光一味的练习是不够。如中医看病,要治标更要治本。在课堂上,太多的老师对于学生朗读评价都是“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这样笼统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对自己朗读水平的清晰认知。因此老师的评价一定要精准,并具有指导性。例如:“这里的声音要再低一点”;“ 这里的可以再表现得高兴一点”;“这里的速度可以再快一点”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精准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改变原来的朗读习惯,不断磨练自己地朗读技巧。

    5、用心体会,共情式朗读。

    文章的背后都蕴藏着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情感。只有和作者“共情”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感情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循序渐进,有阶段,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老师引导理解,逐渐升级到自读自悟,自己去体会、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应该就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高目标吧。

    学生朗读的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以及长期的训练。首先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水平够硬;其次,学校整体要有一个朗读训练的联合机制。各学段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和方式,各学段之间亦不能独立成团,要有衔接共进的意识。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配合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方法,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点击次数:195  发布日期:2020/6/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