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黎小妹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中心校 黎小妹
摘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计算,让学生学好计算,掌握计算的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本文阐述了怎样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计算教学呢?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计算教学是枯燥的,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多数都是“题海战”的模式,在学生的心里,计算就是无止境的做题,算完这一道,还有下一道等着,对于计算大多没有什么好感。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老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刚接触数学计算方面的问题,肯定会对其不感兴趣,进而出现课堂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时,老师不可以批评学生,而是要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特征,以感性教学为出发点,让学生们逐渐地、理性地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学初期,教师也应当巧妙地设置相适合的情境,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如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来设计并表现计算内容,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因为“好动”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动手,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典型故事或者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小故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语文学习讲究“语感”,那么数学学习就该讲究“数感”。“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在计算中学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数感,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数感”更为重要,如一些乘除法表,20以内的加减法等。计算教学是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在计算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估计问题的结果,并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逐渐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与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要求。计算教学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一是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二是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三是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四是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失误,最终影响其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生要经常练习,除了练习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计算,这样在计算中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
计算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及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技巧化的计算教学,能够发散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缩短小学生的做题时间,进而提高数学习题的计算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增加计算技巧的内容,教授学生计算技巧,帮助学生降低计算的复杂度。例如,在计算6666×9999时,老师可以采用技巧性的数学计算,将原式转化为6666×(10000-1),大大的提高做题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了学生计算技巧之后,还要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技巧进行计算。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技巧的熟练度,增强学生对数学技巧的理解程度,甚至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解题的能力,发现新的解题方法。
五、计算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计算,是为了利用计算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数学老师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教学的运用能力,使小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计算,产生对计算教学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数学老师开展计算教学工作。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以及乘法运算法则之后,能够自行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拿出100元班费让学生去买3条毛巾、2把拖把,超市里的毛巾9元一条、拖把30元一把,学生通过乘法口诀,很快算出了3条毛巾及2把拖把的价格,即:3×9=27,2×30=60。然后学生在掌握混合运算法则之后,将剩下的13元钱如数归还给了老师。另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布置一定数量的生活化数学课后习题,使得学生能够在进行课后实践时对于数学计算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数学计算与实际生活结合,使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不仅加强了小学生对所学数学计算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数学的教学价值。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多动脑筋,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及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并将计算教学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