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绍强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栗木岗小学 黄绍强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的“动手操作”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脑会积极的参与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会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因此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拆一拆,装一装,比一比,拼一拼,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这些知识,大脑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生动地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新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引入更加科学的理念,并且真正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出真知”,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动手操作内容的设计
动手操作包含了感知、观察和思维等认知成分,并融于整个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学中如何操作,都要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基础,对教材和操作材料进行开发和利用,对操作材料进行合适的调整,对操作材料蕴含的认知功能进行挖掘。如“圆锥的体积”的探索中,通过对已有知识,如长方体、圆柱体这些知识的回忆,学生经过思考比较会选择圆柱体,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会让学生产生困难。教材中呈现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这样学生就会用“倒沙子”的操作方法去发现圆锥的体积这些秘密。教师此时就要抓住学生的认知难点,不要局限教材的限制,设计多样的圆柱体,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圆柱体,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如何选择操作材料,并对选择材料设计合理的操作计划,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操作空间。
(二)注重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合理的应用小组合作,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小团队来进行学习,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在共同探索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合作探索可以更好地解决他们内心的疑惑和问题,并且给予他们更多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学生们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更好的提升自己,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相关知识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展开相应教学。我们可以布置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收集班级学生的身高、年龄、体重等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合作,并通过小组配合来制作统计图,尝试预测其发展。在学生们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动手机会,这样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其知识的迁移过程也能够变得更加顺利。
(三)注重学生操作后的反思与总结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操作进行反思并形成反思报告。如反思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过程的,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与策略,这种思考方法对今后学习有哪些启示,操作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其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等。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在不断的总结、反思过程中得到提高。
(四)注重生活化问题的应用
对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利用生活化问题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为了更好的推进和落实实践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上也应该关注对生活化内容的应用,让整个实践教学的落实具备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生活化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内容,如果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生活化内容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学生们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的实践,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契机和平台环境,这样学生自身可以在不断的应用和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