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倩: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之我见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之我见
◎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新乐园幼儿园 陈倩倩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非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
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而父母间互相争吵、言行粗暴,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孩子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
(二)缺乏和谐的家庭交往模式
学前期的幼儿是模仿能力很强的阶段,家长对幼儿实施暴力,无形中是在教育幼儿使用暴力,会在无形中给幼儿灌输"暴力能够解决问题"这样的错误信息。所以幼儿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采用攻击行为。
(三)父母言行的影响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
(四)父母投其所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都比较喜欢玩玩具,而且现在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家长往往会顺着孩子的心意而给孩子购买一些具有攻击倾向的玩具(手枪、大刀、宝剑等),许多的孩子在游戏中经常会使用这些“武器” 去对同伴比划,还有的家长给孩子买拳击袋或拳击手套,其本意在于当孩子发火时,用拳击的方式发泄,家长孰不知当幼儿拥有这些“武器”,又缺乏相应的使用指导时,这只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中如何预防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一)善于和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生活
一要学会倾听并给予正确引导;二要协调沟通,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
三要要让孩子与同伴进行多交往。
(二)正确面对幼儿问题,耐心积极地给予指导
管教孩子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家长持续而一致性,说到做到,坚持原则,多多使用积极的手段,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家长所喜欢的,只有在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才使用一些消极的手段。
(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一个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教育方法不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树立起威严。我们一定要做到对孩子严与爱并济,对攻击行为应当予以拘束,而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却视而不见,应该用正确的心境去对待。
(四)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父母表现的许多行为总是为孩子所目睹的,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做出自己的行为。不要无意中做出我们不想让孩子学习的行为。
(五)家长要掌握好赞扬和批评的方法
家长给孩子的赞扬也要寻找适当的、不同的赞扬方式。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通常以拥抱、亲吻或其他身体上的接触来配合切当的语言比较有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也许低调的赞扬更为有效。比如说,家长与孩子间有特定的暗号,你一个眨眼或者竖起拇指,都在向孩子表明,你注意到了他的行为,并为他感到高兴。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幽默的评论,比如你说“哇!是不是清洁队来过这里啊”比直直地说:“你把房间整理得真干净”效果更好。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善于发现什么样的表扬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另外,父母要有创意,如果一遍又一遍相同的赞扬说多了,就会变得味同嚼蜡,丧失了它的吸引力。父母可以经常变换方式,比如,在孩子的枕头下放张小纸条,或者故意让他“偷听”到你对他的赞扬,借而奖励一个小礼物,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过最好不要用礼物、奖品来完全代替你的口头赞扬。家长批评孩子要把握好时机。批评也是一门学问,要注意把握时机,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首先,不管孩子犯多大的错误,家长首先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指责孩子,否则会深深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其次,非原则性的错误,尽量对孩子用探讨的语气,采取说服和疏导的办法,打开孩子的心结。如果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错误或者经家长一再提醒还做错,家长可以在必要时给孩子一些惩罚,让孩子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最后,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不能拖后,否则会降低教育的效果。另外,批评时候说的话,不要颠来覆去地说个不停,否则孩子就会听腻,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六)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感受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四、总结
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必须要用充分的爱和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要用打骂的方法,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我相信,如果每位父母都能这样做的话,一定会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