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重视实验教学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雷建峰

                 重视实验教学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交斜镇初级中学   雷建峰

    中国著名化学家戴安帮先生曾在探讨化学实验教学时提到,一味传授化学技术及化学知识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不科学的。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化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有效把控实验过程等,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凸显人文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师要转变化学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关注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更准确地说是只关注具体的知识,这样做无法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惰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学会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用科学而严谨的语言做好课程引导;用通俗易懂的词句做好解释,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主动投身于学生学习之中。课堂不是教师自唱自演的练武场,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依学定教,创设具有一定惰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化学场景、化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化学,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开放的、便于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组织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创新学习,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喜悦。

    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培养动手能力

      初中生对化学学习是否能产生兴趣,化学实验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实验是我们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中的神奇现象和鲜明对比恰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中分析、观察、综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归纳,概括实验结论,从而,因实验的生动、直观、神奇,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刺激学生进行试验探究:

      1.药品的选取,让学生用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再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找出哪一样药品最适合制取二氧化碳。

      2.药品的状态是什么?它的反应条件又是什么?我们该怎么选用发生装置?

      3.我们怎么样制得的气体会比较纯净?选择什么样的收集装置才更合适?

      4.除了这些常规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外,我们还能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的发生装置。当然,在这个实验的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给实验的学生要准备齐全所有仪器,让学生能在实验中自行选取需要的装配装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选装置,优点和缺点在哪里?再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能让学生提高实验的信心,学习化学的信心,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因为课堂人数太多,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练的时候,无法有效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得很清楚,有的学生却因为人多的缘故没有办法看清教师的具体实验操作。为了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促进集体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头脑,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 

    如在研究原子的结构时,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视频,学生真正看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的实验事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原子的内部结构,从而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该教学难点。在学习“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很差,所以很难建立起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表象,此时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很吃力,而且容易消除化学难学的思想。

    四、加强学生实验感知,促进创新思维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感知越充分、越完整 、越深刻,积累的知识就越丰富、全面,创新思维就愈有源泉,而后又经过形象的思维,抽象的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完成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培养能力,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教师不要急于把教材中的实验介绍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有位学生为了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经过交流与尝试,创造性的把课本中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引燃白磷,改为用水浴加热使白磷燃烧,不仅避免了由于打开瓶盖或温差变化引起气体逃逸而造成的质量误差,而且操作简单又无污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扩大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扩大感知,这样可使兴趣与感知达到良好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活力。兴趣是丰富感知的必要条件,丰富的感知是创新思维的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 不可否认化学实验在培养初中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实验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化对自身的多元化培训, 同时应用不同的实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点击次数:142  发布日期:2020/4/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