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英:民族地区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民族地区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 四川省冕宁中学校 丁光英
2013年3月29日至4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双语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通过培训,视野进一步开阔,理念进一步转变,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树立了三种意识。
1、责任意识。通过培训,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凉山与外地的教育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凉山教育虽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凉山地处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省内、国内其他地方相比还远远落后。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进一步确立了为发展凉山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
2、进取意识。通过培训,我意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后,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3、实干意识。这次培训我与专家、同行互相交流心得,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成功源于实干。任何机遇,只有通过实干才能抓住;任何困难,只有通过实干才能破解;任何愿景,只有通过实干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以实干的精神、以实际的行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钻研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锻炼了三种能力。
1、学习的能力。这次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方法来提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学会了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学会了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会了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2、研究的能力。这次培训,增强了我开展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我成长为教学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师的信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3、教学的能力。这次培训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创设出了参与的教学情境,发挥出了我们的主体作用,引领我们研讨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专家们精彩的授课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在参与、合作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总结反思以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找准了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提升了我们教学实践的能力。
三、明确了三种角色。
1、促进者。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促进者。以前,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充当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通过培训,我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善于唤醒、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善于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者。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善于倾听、接纳学生。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反思者。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反思者。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不断探讨与解决自身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理论层次,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总之,通过这培训,我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研究和教学,争取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为凉山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