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李晓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在接受新课标的培训以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能否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创新型的教师。毕竟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启发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以此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以创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教材,深入教材,自由寻求知识。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才有求知的欲望。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敢于怀疑老师,也要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教师也应设法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多方位、多层次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恰当而耐心地进行指导。当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新颖的思想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即使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和错误时,也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应正确引导,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教学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教学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后很少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因此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的已属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究其原因,是学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都差不多,考试照考不误。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导他们在课后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
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三、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发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引导思维活动螺旋上升,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想像之后,想像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创造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