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王育辉:中国文人的隐士情结

    中国文人的隐士情结
    ◎ 四川省冕宁中学 王育辉
    再次讲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是他在辞官归隐之际和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辞官归田后怡然自乐的隐士形象。由此我联想到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文人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如殷周时期的伯夷叔齐;战国时期的庄子;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唐代的孟浩然、王维等。难道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都不愿进入仕途吗?他们为何最终都选择了归隐这条路?
    那究竟什么样的文人才可以称之为隐士呢?隐士是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去做官而不去做并且具有较高声望的人。他们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自己潜藏起来,与尘世隔离。而隐士情结就是众多文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生效仿前人的念头并选择归隐的心理现象。这种归隐的心理,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是经过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才萌生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文人他们从启蒙时就受到“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洗礼,因此文人们大多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想法。但他们却向往归隐或选择归隐,探究一下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生性使然。如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就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写出了他内心对世俗的排斥。因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仅仅做了80多天的官,就毅然选择了归隐,去过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仙人般的生活。他的本性决定了他终将选择做一名高贵的隐士。
    后天环境所使然。这些隐士们他们最初都怀着美好的理想,一心就想实现自己宏伟的抱负。但当他们看清了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调和的矛盾后为了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也决然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像陶渊明他也曾入仕途,但进去后看到官场的黑暗,腐败,就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于是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再如王维年轻时仕途得意,官至右丞相,但处在贵戚宦官的政治斗争中拙于应付。于是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毅然选择归隐,晚年隐居终南山,过着一种以诗情自娱的清净悠闲的生活。
    自命清高思想使然。有句俗语叫做“自古文人多清高”古代文人尤其如此。这类文人实在退隐与入世之间徘徊,他们退隐多半是不得已,更有甚者还想以此作为自己入世的捷径。唐代诗人孟浩然是位有名的隐士,可他的入世思想却相当浓厚。他是在44岁考进士不中之后才选择当隐士,但仍写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样的诗句来。可见他并不是真的想归隐,只是皇帝不欣赏他只能故作清高罢了,但这种思想也能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综上看来这几类文人隐士他们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归隐,但他们或许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过的那种生活,或许那样的生活在物质上是寒酸了些,但我想他们的精神一定是富有的,他们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再看当今,无数的人为了谋取一己私利,不择一切手段,费尽心思向上苦苦钻营,当他们爬上自己希冀的位置后,却用尽权术,最终摔得头破血流,却不知后悔。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整日长吁短叹,郁郁寡欢,这些人他们都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或为外物所累,或为身心所累,让自己无路可走。于是我想到了鲍鹏山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啊,当自己觉得陷入人生的困境之中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他是一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然后我们把身外之物之物都看轻,看淡 ,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让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点击次数:110  发布日期:2013/9/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