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韦玮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永庆小学 韦 玮
摘要: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以幻想、夸张为主要特征,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存在着童话教学成人化、童话教学德育化、童话教学程序化等问题,背离了童话教学的真正内涵。本文笔者通过分析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童话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儿童文学殿堂里最美的一幅壁画。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童话土壤的滋养,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放飞想象、陶冶心灵。然而,目前的童话教学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童话教学的精髓,在于借助表演、想象、朗读、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童话教学绽放个性魅力。
一、当前小学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童话教学成人化。
童话是用接近孩子思维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现实世界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童话的理解更加“随心所欲”,并不会像成人那样基于固定的模式解读童话。而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通常会基于成人的角度进行童话教学,往往针对孩子“脑洞大开”的理解给予指正,并向其灌输“标准答案”。这种教学理念无疑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不利于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童话教学德育化。
有的教师注重童话的教育功能,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 ”,以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如《小猫钓鱼》的教学,教师会注重告诉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绝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是从成人的现实原则出发的,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儿童是烂漫的,他们生性活泼好动,就像课文中的小猫一样,对自己身边的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想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得心灵上的情感满足,获得知识的丰富。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在童话教学中产生的种种审美情感体验,用自己成人化的标准去评价童话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限制了学生对童话中艺术形象的领会,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童话教学程序化。
童话中蕴涵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情感,每个学生在童话中都可以看见自己“专属”的想象世界,正所谓一千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些老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在童话教学中通常遵循固定的教学程序,忽略了童话的审美教育,认为童话教学也像其它内容的教学一样,有固定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延续了“学习生字-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套路,将有趣的童话教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忽视了对课本中童话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美的追寻向往。教师用成人的视野代替了孩子对文学情感的体验,用字词的训练代替情感的培养,从而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童话的乐趣。导致童话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1、演一演。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丰富,语言特点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特点相符,因此小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会产生模仿、表演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将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形象的表达中感受童话情节的乐趣,感悟其思想内涵,并且表演过程还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因此,“演童话”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但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表演,不能为了满足学生一时的快乐而表演,为表演而表演。其实对于小学童话教学来说,很多篇目都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说《乌鸦和狐狸》《小马过河》《渔夫的故事》等等。
2、想一想。
童话具有虚拟的人物和环境,离奇的情节,童话里的事物虽然来自日常生活,但却涂抹上了一层浪漫离奇的虚幻色彩,使之具有神奇意味,因此要理解童话的内涵,最为关键的是“想象”,因为儿童擅长以想象的方式把握文本,所以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儿童展开想象,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进入童话所创设的境界,完全地释放他们的童真。具体在教学中,需要细读文本,或糅合字词教学,或利用音乐、画面,或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孩子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这一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听一听。
低年级学生读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他们喜欢听故事远胜于读故事。因此,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用心听、认真听,把他们吸引到童话故事中去感受、去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这样才能顺利将他们引入教学情境之中,使他们耳中的童话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
4、读一读。
童话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十分被人们所喜爱的,每一篇童话故事都是“趣味”十足的,都是学生所喜欢阅读的。童话语言口语化,故事内容儿童化,读来朗朗上口,极富童趣。因此,童话教学应借助有声语言,再现故事形象,将童话中人物的情感在自己的朗读中绘声绘色表现出来,有效地把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如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五)写一写
童话既是“写给儿童的话”,也是“儿童写的话”,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写的指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创作童话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童话,或对童话进行改写、续写。所谓改写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鼓励学生根据童话情节展开合理想象,比如改变人物角色、改变情节发展等,从不同于原作的角度进行改写。
续写主要是在学完经典的童话故事后,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思维并未随着故事的结束而停止,此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表达出来。
总之,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童话教学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中获得智慧和身心的共同成长,让一颗颗缤纷的童心在绚烂的五彩童话世界里欢欣跳跃、轻舞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