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才云华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 青海省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 才云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古诗文字精炼,意境优美,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智能、陶冶情操、训练语言能力的好材料。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面储备贫乏,因此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来教学古诗,能丰富学生的感知,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使学生能理解作品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一、图画再现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教师将古诗内容绘制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那么,教学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为古诗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如我在教骆宾王的《咏 鹅》时,就运用了图画展现情境的方法来教学,效果颇佳。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以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形象美;以“白”、“绿”、“红”、“清”的色彩词,表现了色彩美。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白鹅在碧绿的池水中戏水的画面。此时,让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比美,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把美丽的白鹅画下来呀?”“想!”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一幅幅富有童趣,却又是活生生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鹅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二、音乐渲染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进行诗歌教学,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当学生正在潜心品读时,教师打开录音机,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曲子《春江花月夜》,并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在夕阳的斜照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那江畔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滴滴清露,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自己抬头一看,那弯新月缓缓升起,就好像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致小巧的弓一样!在学生想象的同时,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曲子,诱导学生尽快入境,通过想象,体验到诗的意境之美。
三、场面展示情境,增强学生感受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以声带情的吟诵,可以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有所悟,领悟到诗中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妙处。但是,小学生领会词语较深层次含义的能力比较差,对文章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因此,很难读出感情。如果能合理地将一些动态场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意,读出诗情。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录象,展示了这样的场景: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直,山峦叠嶂,一道白瀑布于山恋间倾泻而出,并配以瀑布跌落山谷发出的巨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之感。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确实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受,录象将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很快会受到感染。这样的场面展示,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诗人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抒发胸臆。此时,教师在为学生在朗读、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学生很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四、角色演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词义深刻。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必然会学得索然无味。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是常用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穿插适当的表演,同样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如在教《回乡偶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来演示情境:几个小孩正在玩耍,远远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山坡上走来。小孩迎上去问:“你是谁呀?你从哪儿来呀?”老人说:“我是本村人啊!”“那我们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呢?”“我从小离开家乡,今年已经八十多啦,你们当然没见过我啦!”“老爷爷,你家乡的口音倒是一点也没改呀!”“哈哈哈。。。。。。”小朋友演得惟妙惟肖,特别是演老爷爷的小朋友更是把老人苍老的神态以及看见家乡小朋友时的欢喜的样子演得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亲身体验,知道了原来诗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语言描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古诗所写的事物、景物、人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教师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很快受到感染,有利于投入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中去,从而使教师、学生和古诗作者的情感互相交融。如在教学《绝句》时,教师生动流畅的说了这样一段饱含激越之情的话作为学习的开端: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人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为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饥寒交迫。后来到了四川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旁建了一个草堂,安下身来,《绝句》这首诗写的就是草堂附近的景色。处境艰难的诗人面对眼前一派明媚的春色,完全忘却了个人痛苦,将他那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的满腔深情倾注在他的诗句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和诗人高洁的情怀以及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吧!教师饱含深情的、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的同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对诗人的敬佩,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学生学起来肯定有情、有劲、有效。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创设情境,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古诗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正阳小学
张 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