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琴: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东园子小学 李改琴
摘 要: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正处在深入改革的十字路口,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转变中。尤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思路的引领下,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必须摒弃“满堂贯”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 培养 创新 思维 能力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精神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 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因此,老师必须找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既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能一味的与学生嘻嘻哈哈,不着主题。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消除位差效益。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敢做,使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力。
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紧张刺激的竞赛、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 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好奇,从而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二、 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此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三、 留足时间,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的,老师必须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自己发挥的时间。教师必须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把时间尽可能留给学生,解放学生思维。故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首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第二,留足时间让学生提问。学生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做好时间的安排,可以在自学后,讲课中,讲课后让学生集中提问,这样既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运用科学评价机制,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学生上课的表现,对他们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其目的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知识的动机,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要实现这一目的,课堂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练习,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形成技能、技巧,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同的练习所取得的效果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科学创新程度越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越强。因为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