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彰显数学魅力 赵俊
优化课堂教学 彰显数学魅力
◎ 陕西省大荔县城关初级中学 赵 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在中学阶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数学教学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升学教育,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养成。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教学内容导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所以在趣味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再导入教学新内容,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了解和掌握趣味故事中所蕴涵的丰富教学知识,进而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当前网络上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在课下借助网络搜集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他朋友家里面聚餐吃饭,但是在吃饭过程中其他人都大谈特谈,而仅有他一个人沉默不语好像在思考什么,男主人对他的行为非常好奇,就问他到底在想什么事情,可还没等男主人问出口,毕达哥拉斯却自己离席了,让人们很难理解.”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的讲解所吸引.这时教师需要继续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毕达哥拉斯突然离席的原因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问:“事实上,毕达哥达斯在当时一直在观察男主人家的地板,并且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定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候学生依旧回答不知道。虽然学生两次回答都是不知道,但是故事的讲解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事实上,毕达哥拉斯那次在宴会上所得到的数学规律实际上就是勾股定理.”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勾股定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构建多元呈现方式,提升数学理解能力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能够以其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和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数学知识,而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不仅丰富了数学课堂内容,同时也全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还帮助学生开始初步构造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的认知。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数学教师在使用很多先进教学手段时往往有心无力,而互联网技术则能够图像、图表以及动画等形式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表现“函数图像是由满足对应函数关系的所有点的轨迹图形”,不仅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同时也用动态图像将函数图像与数学关系式之间的关系描述得更加清晰。
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教师举出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例子,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将其一一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但是多媒体教学则可以用动态图像将其展示给学生,同时还能将这些实物逐步演变具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对数学由抽象到具象以及由具象到抽象两个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认知,进而从本质上提升其对数学的理解。
三、注重激发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一个能力爆发的“小宇宙,只要能够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小宇宙”的爆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呢?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抛出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1)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不但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通过讨论探索,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不但能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了,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阵地”。学生也不再像“机器人”一样机械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相反,在他们的参与下,数学课堂充分彰显了应有的活力。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指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