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闻性琼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闻性琼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胡锦涛在最新的教育方针中指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因此,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关键就在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力是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既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培养,又要进行创造性人格培养,并且还要两者的有机结合起来。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于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三、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我的具体作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1、建立以“思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具体方法是:示范——教学法;点拨——解疑难;比较——找规律;多思——练能力。教法是多样的。可设分析讨论课,允许学生争论,各抒己见。如讲完《草地晚餐》里的外貌描写,可以叫学生写本班一个同学的外貌,要有特征,不写名字,念完后让其他同学猜猜是描写谁 …… 由于教法多样化,学生不感到语文课呆板、乏味,能兴致勃地进行创造学习。

    2、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比如,叫学生写《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怎样学好语文课》等作文,学生兴致很浓,提出了许多改进语文“教”与“学”的方法或设想。指导学生互批作文,写作文后记,作自我评析。对此,学生感到新鲜,又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3、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培养现代人才需要。如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口头作文或3分钟演讲。让学生轮流读报。还常常抛出一些有争论的问题,诱发学生辩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了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件中《跳水》》我在网上下载了动画,结合动画朗读课文使教学情境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就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显然,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可分三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一步训练再造想象。想象的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多数是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对其理解要根据教师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与实物相吻合的形象,即要靠再造想象,第二步训练创造想象。想象的创造性能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人的学习不能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要学得活,学得深,必须要努力创新。只有创造性想象参与了学习,才会使学习者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产生新意。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是培养不出有真知灼见的人才的。第三步鼓励学生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是学习的推动力。一个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同时,幻想往往是创造想象的前奏,有助于发明创造。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要似春雨润物般渗透。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改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一定能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写作实践中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养成好习惯,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19/6/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