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阅读,要善于发现美 蔡芝香

    7

    阅读,要善于发现美

    ——阅读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的点滴感悟

    甘肃省榆中县金崖明德小学   蔡芝香 

     阅读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新教育实验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实验。其价值取向其中有一条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晨诵-午读”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一个教育项目。不论是那一首首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反复挑选的经典著作,都让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们热爱、痴迷。但是,一味地追求阅读的广度而没有了阅读的深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阅读时,特别是老师指导孩子们阅读时更要交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阅读之美,激发阅读的兴趣,这样,校园阅读由教师的分任务派书目强迫孩子们阅读到孩子们喜欢阅读再到沉醉其中,新教育实验就会有真正的收获,所谓的“书香校园”才会真正的满园飘香。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去做,也有点儿感悟,下面就是我的一次课堂实验。

    八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新选入了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这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表面上看,内容特别“散”,但是散中有整,散而又聚,散其形而聚其神。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共同特点,在本文中体现得分外突出。以此文为抓手,可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特点,学会如何阅读散文。但形散神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直接给学生讲散文的特点,学生可能会是满头的雾水,不理解。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才能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怎么办呢?忽然想起校园阅读热,何不略施小计让学生自己阅读解决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我在课上宣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外读读就行了,但必须帮老师一个忙,在阅读时只要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地方或认为最美的描写展示出来,这课任务就算完成了,不做作业。学生听到不做作业,都很高兴,纷纷商量着怎么读、怎样找,就能应付我,就可以不做作业了。我一看有门路,就说:“大家不用急,既然要自读,课外慢慢读,这节课我们上新内容,明天语文课再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在第二天语文课上,展示开始了,学生一改往日的沉闷,竞相发言:有人说,文章开头的图画美,因为它“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有人说,昆明的雨季美,因为它“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一个说,昆明的习俗很特别,竟然用倒挂的仙人掌来辟邪,这体现了一种风俗美……有一个胖男孩说的时候引起了哄堂大笑,他说他最爱吃,所以最喜欢文中第七自然段,当读到“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及“味道鲜浓,无可方比”时口水不由地流下来了,这是味美,是文中最美的地方。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们边看边读边说,又有人说了文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从对她的穿着及声音的描写中判断女孩子应该长得很美,人美也算是文中的一美,孩子们笑了,我也笑着肯定了。当读到“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时,我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它要表达什么呢?孩子们沉思了起来,反复默读这一段的内容,静静思索着……终于一个小女孩说话了,她说,文中的寡妇本应把花摘下来去花市上卖,却拿来送房客们,这要表达什么我说不上,但我奶奶有相似的行为,每年我家果园里果子成熟了,先要摘下来一些送街房邻居,再把剩下的拿去卖,奶奶说是人情,应该是一个理儿。我以热烈的掌声给予回应并大声说:“好,这就是文章中的人情美。”当读到文末作者所写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时,一个孩子说,作者用诗记录那天忘不了的情味,说明作者很怀念昆明的一段生活,这也是文中的一美,作者认为自己的这一段生活是诗意般的美。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适时总结:同学们找出的美很多,说的也很好。我们找出了这样多的美,说明作者写时也想到了这些美,作者写作时应该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那就是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作者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人等一幕幕展开来,让我们看到了图画美、风俗美、景美、味美、人美、人情美、诗一般的生活美等,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却用一条情感线索串了起来,那就是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恰恰体现了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形散神不散,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说完我把五个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

    二、引导学生品味美

    重点出来了,难点也突破了,学生们恍然大悟,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就这五个字,太简单了。我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展示的是内容上的美,其实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是很美的,同学们能展示吗?一个学生说,文章开头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尾又用了它,很明显,在结构上首尾照应,这就是一种美——结构美。另一个补充说,不仅仅是结构上的,“想念”一词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在文章的内容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点头赞许并总结:课文围绕“昆明的雨”这一话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淡而自然,其实暗含精巧的艺术构思。先由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再由“昆明的雨”引出雨季有代表性的菌、果、花、树等,并在描述的过程中自然引出几例对昆明普通人活动的描述,最后又由一首怀旧的诗收住全文。全文重点描述昆明雨季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事物,重在表现生活气息,体现作者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符合作者散文创作的特点。由画始,至诗终,并且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心语,不能不说是作者艺术匠心的表现,这就是一种艺术美。这也说明,散文之“散“其实是伴随着“整合”和“精致”展开的,外形散,内核严整,即形散神聚。

    三、联系生活感悟美

    此时,我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如何读这一篇文章的吗?我读后又有何感悟吗?我读的时候就是这样边找边品的,一篇文章读下来,自己只觉得赏心悦目,非常享受,但也有些自己的感慨:比如在大门头上倒挂仙人掌辟邪,这是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习俗,但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已被慢慢地淘汰了,文中的这一美我们可能不常见了,但有一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却能见到。如果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其实很美,不经别人提醒,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的是美味、美景、美的建筑、美的人物……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课堂又热闹起来,有说金崖的风味小吃酿皮子的,有说自家的四合院的,有金崖的老爷庙,还有当地的民俗“七月官神”……

    不知不觉中一堂课结束了,学生还纷纷说着自己身边的美,我只能匆匆地说:“好,好,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学学作者汪曾祺,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吧,有可能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节课结束了,但给我留下了许多思索:营造书香校园,要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恰当的引导,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阅读中的美,由量到质,由强迫阅读到喜欢阅读,再到掌握方法陶醉其中,书香社会才会真正形成,这一切任重而道远,愿和诸君一同努力。

     


    点击次数:167  发布日期:2019/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