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发展数感 索南文保

    如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发展数感

    ◎   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寄宿小学   索南文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数感与自身拥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的程度有关,但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的数感却是与有没有得到培养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从生活中感悟,获取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由于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形成表象,而数感并不能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采撷身边的数学素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以此来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去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掂一掂、称一称一袋盐的重量,到菜市场进行实地购物,估估菜的重量;认识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手指的宽度,橡皮的厚度,以及书本的长度等等,从而感受3厘米,5厘米,20厘米等一些长度,带着学生到操场实际走一走,量一量,感受50米,100 米,从而想象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表象;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时,由于“1个物体”中的“1”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应提供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如 一个苹果、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片等等,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些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启蒙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探索中体验,建立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不应只知道结果,还应是主动探索的过程。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感。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师:“请你任意说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就能知道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提问后,发现老师每次都能说对,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接着出示一组分数,请学生仔细观察,这规律到底是蕴含在分母还是分子中呢?当学生观察到1/5和1/6分子相同,1/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1/6却不能时,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1/2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质数,但1/8却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几个回合,学生一脸茫然,思维发生“中断”,陷入沉思之中。这时教师在学生自我探索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引导:你们把分母进行分解质因数看看能发现什么?这句话使学生茅塞顿开,发现:“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经过一连串的探索,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感也在逐步的建立。

    三、在估算中比较,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会逐渐把握数的大小相对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教师拿出高低不同的两叠本子,让学生先估计其中一叠较少的本子的数量,让后看看两叠本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会看出高的一叠比另一叠几倍多一些或是几倍少一些,从而较接近的估计出本子的数量;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张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把有多少根小 棒?一盒火柴有多少根?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瞎猜,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数感得到了发展。

    四、在练习中领悟,强化数感

        数感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然而数感的形成离不开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科学的练习。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进一步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之后,出示:<< ,你能填出几种答案?学生在回答出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答案了。“真的没有答案了吗?” “还有答案”,这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到:“还可以填”。为什么?当他说出理由之后,马上有很多学生举手,纷纷发言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情绪高昂、思路开阔,在不同答案中使自己的数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教学“百分数”,让学生分别求出300毫升一瓶可乐的20%是多少?500毫升一瓶可乐的20%是多少?学生会发现这两个百分数表示的多少不一样,那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因为这两个百分数所占的单位“1”不同,所以表示的大小也不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了对百分数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辨证地看待百分数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将培养数感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点击次数:29  发布日期:2019/1/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