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童趣 唐素春

    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童趣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希望小学校   唐素春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在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进行调查中发现,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新奇、好玩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有趣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充满童趣。下面就从以下方面谈谈:

    一、创设生活情境

    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部分知识,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时、分、秒”这一单元。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时和分,这学期又认识了新的时间单位秒。了解了这几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怎样把相邻的两个单位进行互相转化是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分清几个单位中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又要能互相转化,确实有些难度。针对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我创设了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在课的开始,我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时的朋友?”回顾了四个时间单位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我们分别能做些什么?然后提出问题:“孩子们,你认为在这三兄弟中,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呢?”只见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可爱的笑容,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说:“时是老大,分是老二、秒是小弟。“ 还有的学生说:“我还能把三兄弟从小到大报出来.”其他学生不甘示弱的争着发言:”我既能从大到小报出,又能从小到大报出来呢!”这时又有人提出异议:“我认为秒是老大。因为钟面上秒针跑得最快!”“不对不对,秒针虽然跑得快,可他表示的时间最短,所以是小弟。“ 经过有趣的交流,孩子们的头脑中已经建立了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深刻表象,教学任务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时,我趁热打铁:“这三兄弟欢迎我们去他们的王国里参观、作客,你们想去吗?”孩子们异口同声:“想!”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2时=(    )分“时,学生很快讨论开了。进行汇报时,有的学生认为:1时=60分,所以2时=120分;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还有的学生说:"这三兄弟中时是老大,分是弟弟,时针走一格,分针要走一圈,2时分针要走两圈,所以是120分。“他们的想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我抓住机会:240秒=?分,学生很快得出结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学生在小结时说出:”我发现只要是哥哥转化成相邻的弟弟,就是求几个60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或乘法做;如果是弟弟转化成相邻的哥哥,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多少个60,可以用除法或减法做。“还有学生说出算几个60是多少时,把60看成6个十,算几个6是多少,然后在结果后面添一个0就好了。而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60,先把这个数和60都看成几个十,再用一个数除以6就行。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时间单位之间的联系,发展了运算技能和比较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三兄弟排名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那么投入,足以看出已经调动了所有的思维在学习着,这样学习的效率是高的,这种方式对孩子是有益的!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是没找到适合他的教学方法。的确如此。哥哥转化成弟弟,弟弟转化成哥哥,这一极具童趣的细节,使我原本感到苦恼的、无法表达清楚的内容,变得如此清晰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由此我想到,学生学习的情感并不能完全自主生发,必须要依靠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设计出既符合科学规律,又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甚至是语言和氛围的营造。这样的课堂,学生既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又从中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同时发展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游戏情境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节课时,为了巩固所学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我就设计了一些游戏,请学生上台拨钟面,让两位学生进行挑战说时间。学生拨出了不同的钟面时间,挑战说时间的学生不甘示弱,抢着说出时间,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看了不同的钟面都能很快说出时间。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创设妥协情境

    人非圣贤,谁能不出错呢?出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学生出错后,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斥责,而想出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学生改正错误,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的错。

    在学习估算时,有的学生经常把约等于号写错,经过多次纠正,收效甚微。

    数学课堂洋溢着童趣,不仅表现为尊重、欣赏儿童,更主要的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想儿童之所想,贴近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引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于是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将天真浪漫的儿童世界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让他们惊奇地发现数学竟是那样的好玩、有趣!听,在《年月日》这堂课上,我动情地为学生们唱起了《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看,在上实践活动课《测量身高》时,我让学生们听着《珠穆朗玛》的优美旋律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领略世界第一高峰的宏姿;瞧,在上智力活动课《重叠问题》时,我将神奇的金箍棒引入课堂,并让学生们在游花果山的过程中边玩边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而在学《相差应用题》时,我则让他们玩起“石头、剪子、布”和“摸牌”的游戏,让他们在玩中比出谁多谁少,两个数相差几。          

    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于是我总是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全身心地去“做数学”、“探索数学”,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尽情地去感悟、体验、生成、内化、发展。比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我就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动手实验——发现应用”中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点击次数:103  发布日期:2018/12/2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