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标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姜灵

    新课标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四川省南充市纺织职业中学      姜  灵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化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那么,如何更好的利用课程内容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思考。

    一、重视概念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结论,而忽视了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把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从“以知识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本质的学习联系了起来,充分发挥了科学探究对于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的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助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研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在滴加试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慢慢往下滴加,而在观察试剂由红色变为无色时,事先要先准备好一张白纸,衬在试管后面,这样学生便可很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了;而在做两种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时,如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时,则可衬一张黑纸,还可走到教室中间,便于全班同学观察。 

    三、.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技能

      探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其他形式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全面提升提探究技能。例如,在学习必修2《有机化合物》一章时,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几种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化学实验室的分子模型又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探究小组,然后给他们分派任务,比如让每个小组利用自己家中现有的材料分别制作甲烷、乙烷、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酸等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在制作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加深了分子模型在头脑中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进行过程当中适当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本节内容的任务,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论文需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酸雨是如何形成的;②酸雨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③怎样才能有效的防治酸雨的形成。课后,学生应确定选题,围绕此题目选阅相关文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论文应该突出主题,明确观点。之后再进行全体学生的论文交流活动,评选出优秀论文和优秀小组。在此过程中,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注重社会背景的烘托 渗透重点知识内容

    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解释方法,使化学教育摆脱了对化学的单一、理性的解释,而且这些社会背景也为学习者准备了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参与具有社会背景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到化学理论的物质力量和化学科学技术的价值,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决策。

    案例1:“气体摩尔体积”基本概念的教学,我利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场景突破概念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效果很好。

    案例2:借鉴资料卡片,以社会背景为依托,围绕铝制品广泛的用途展开教学,将知识融入社会,突显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同学们兴趣浓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在本节教学中,将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渗透于社会问题中。

    引入:[视频资料] “大家是否听过一些不法商贩所做的馒头特别白?所卖银耳特别白?……”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出SO2,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知识小结中,我又追问到: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对SO2 的性质有了较完整的认识,SO2会造成酸雨,那么酸雨究竟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酸雨呢?同时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借此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此时,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加强了,思维活跃了,他们想到了杜绝污染源SO2的排放,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想到了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

    在课堂总结中,我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同学们畅所欲言,如对于SO2的性质认识,对于酸雨的深刻认识及治理等等。同学们异常活跃的思维充分说明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总之,新课程积极倡导在社会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落实过程,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为此,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点击次数:87  发布日期:2018/12/2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