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 杨述成 姚红军
小学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
◎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九年制学校 杨述成 姚红军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左右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做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和“两大性质”(除法性质、减法性质)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凡是教过简算的老师,或多或少的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上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运算定律,并且还能根据运算定律举一反三,看上去好像已经融会贯通了,可是等到做作业时,有些学生就对刚刚学过的知识开始有些模糊了,如果再隔一天,等到明天的作业或总复习时那就更不用说了,个别学生甚至把那些定律和性质全忘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对学生展开了一次简便运算专项调查。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对简便计算普遍感觉较难。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学生对运算定律知觉上的错误;对数学学习上的定势作用;学生错误的简算意识;受习题本身的数字干扰。
错误一:知觉性错误
错例:88×1.25
=(11×8)×1.25
=(11×1.25)×(8×1.25)
=13.75×10
=137.5
错因分析: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直觉上的错误,误把乘法结合律当乘法分配律应用,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定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分配,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像错例中三个连乘应该选用乘法结合律而不应该选乘法分配律。
解决对策: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该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率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如下),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算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
88×1.25 88×1.25
=(11×8)×1.25 =(80+8)×1.25
=11×(8×1.25) =80×1.25+8×1.25
=11×10 =100+10
=110 =110
错误二:受定势影响
错例:2.81×5.84+7.19×58.4
=5.84×(2.81+7.19)
=5.84×10
=58.4
错因分析:上面这种现象在简便计算时出现的较多,教师过分侧重于简单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了简便计算后,所有的运算都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并且这道题也符合“×+×”的表面形式,当碰到不能简便的运算题时牵强使用,有的就不知所措,开始抓耳挠腮,左思右想不得其果,经过一番苦苦思索后,两眼茫然的问老师怎么算呀。这种现象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是最常见的,这是由于学生的定势作用所引起的。学什么就做什么可以不动脑筋地依葫芦画瓢。
解决对策:教师要树立大计算数学观,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征,容易使我们把眼光紧盯着简便,以为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尤其在倡导“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新课改理念下,这种观点更凸显出它的局限性。
简便计算是四则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应建立在真实的计算教学背景之上,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这样当学生遇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时,往往感到漠然,或是把能简便计算的试题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做下来,或者把一些不能简便的试题乱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因此,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最好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试题同时呈现,让学生知道有些练习题通过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而有些则不能,甚至用了简便运算定律反而使计算错误。
2.81×5.84+7.19×5.84 2.81×5.84+7.19×58.4
=5.84×(2.81+7.19) =16.4104+419.896
=5.84×10 =436.3064
=58.4
错误三:简算意识的干扰
例:7.8×(2.5+7.5)
=7.8×2.5+7.8×7.5
=19.5+58.5
=78
错因分析:大多学生认为:按运算顺序做才是比较简便的,但这样就没有用到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运算!也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仔细看过,他们觉得是简便计算就要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算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这不仅是教师或题目的显性要求, 更应该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处理的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意识倾向,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甚至错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以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和体验。如7.8×(2.5+7.5) 一种方法是按运算顺序计算,另一种方法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谈谈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体会,说说“为什么用了运算定律反而复杂了呢?”
错误四:受负迁移影响
错例 5.17-1.8+3.2 1.25×8÷1.25×8
=5.17-(1.8+3.2) =10÷10
=5.17-5 =1
=0.17
错例分析: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能使计算简便,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的追求“凑整”,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定律盲目追求“凑整”。如上题中,学生因看到1.8+3.2=5,就误认为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从而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解决对策:简便计算不仅要使学生能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及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通过简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上题中的错误主要来自算式本身数字的干扰,针对这类错误,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加强对比练习。
5.17-1.8-3.2 5.17-1.8+3.2
=5.17-(1.8+3.2) = 3.37 +3.2
=5.17-5 =6.57
=0.17
弄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相应的对策外,还可以经常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错误。
认真审题,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防止学生发生错误的最主要措施。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画、三想。一看就是看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二画就是在式题上标出运算顺序,三想就是想清适合口算、笔算还是简便运算。
加强对比,仔细甄别。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迅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甄别,促进学生对相似知识的正确理解。同时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区分相似的数字和符号,从形成一种有思维含量的解题习惯。
严格训练,常抓不懈。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每天挤出些时间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简算训练。通过理解和充分的技能训练后,各类计算题可以被整理和浓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直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正确引导,健康发展。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现象,除了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还与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耐心、仔细的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不断增强简算的能力。
整理错题,对症下药。教师可以把平时批改作业中同类的错题分别记录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的训练。要求学生自己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错题进行整理记录、找错因、订正、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在不断纠错中曲折进步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充满信心地耐心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