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郝斌
构建语文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陕西省大荔县段家初中 郝 斌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阻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障碍。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悟感情,放飞思绪,达到文章的真正解读。
一、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地思考,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对那些学习不能发现疑问,提出疑问的人感到无可奈何,他强调为学要能“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也就是说要有存疑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常常是“无疑可问”,这与他们不深入思考是紧密相关的。因为疑问的产生是和深思熟 相联系的,能思则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尖锐,相反,不思则无所谓疑。善不善于发现疑也能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认真思考和善不善于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让学生质疑,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以便学生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肥沃的土壤。
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难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中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具有示范性,能促使学生触类旁通,阅读课文时应发现这样的关键问题,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创造性想象,这就培养了他们深入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深刻认识问题的智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二、启发自主学习,完善学生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自主学习对学生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一种强烈的内心反应。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内在需要,就有了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愿学、越学越爱学,能事半功倍。因此,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主动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册《同志的信任》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六十多个问题。经过分类和筛选,把学生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的问题,全部都交由学生自己查找讨论来回答;把牵涉到文章主题的学生提问,做了一个统计和归纳:1.这篇课文主要写到了谁?2.谁写信?3.谁收信、看信、藏信、送信?4.这是一种什么记叙顺序?5.同志的信任到底是谁信任谁?6.谁才是文章的主人?7.主人公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8.这些优秀品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9.作者又是用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的?经过合并处理,重新安排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形成了一个层层设疑、步步启发的提纲。在这些问题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中,再把比较浅显的,仍然放手让学生去寻根究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相互争论中,去补充和校正,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是全体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其核心。
三、丰富学生想象,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诗歌精练语言的理解,体会其优美的意境,捕捉诗人强烈而含蓄的思想感情,”猜测”出诗歌背后的深层的意蕴,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文中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的描写,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通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不断加工。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构建语文新型课堂 ,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课堂环境中,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 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维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想象、求异、质疑、实践使创造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