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 贾强林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初探
——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
◎ 四川省广元中学 贾强林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历时四年,反复打磨,不断完善,于2017年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随之展现在大家面前。本次语文课标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鲜明特色。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那么如何将高度凝练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到每一堂课上呢?本文试图从文言文入手,选择文言文主要基于文言文目前仍是教学的难点,此外文言文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文章类型,传统文化、语言知识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原始载体。以单篇文章为例,主要源于新教材还未推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审定版)》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任务群构建操作方式还缺乏实体、方法的支撑。选择人教版必修3中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例,主要因为它是《孟子》中的名篇,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以《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为例,进行尝试突破。
一、立足核心素养开展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具体到这堂课来讲,就是要学生在已经学习过必修1、2,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积累基础上,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梳理整合出本篇文章的文言知识,并进行再次积累。特别强调的是实词 :加、胜、谨、申、检、发、罪,固定句式: 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 在初中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孟子》语言简练的特点,充满气势雄辩的特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本文是议论性散文,文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这篇文章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好载体。可以聚焦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具体做法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采用筛选或提炼关键词句——概括段落意——整合文意——总结逻辑结构的方式进行,并最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结果。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明白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逻辑,并聚焦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的本质是数量、形式上有差别,实质却相同。通过设问第五段“王道之始”与第六段“未之有也”可不可以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两者是层层递进关系,不能调换。顺势提出文章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作最后一段的讨论问题,让学生明确这些措施的根本思想是“仁政”并体悟对比论证的力度,通过这些问题链让学生明晰文章养民——富民——教民——仁政的局部小逻辑。最后提出探究问题第五段中孟子的主张梁惠王会接受吗?通过探究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分析可行性与不可行性。
三、立足核心素养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行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颇具特色: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比喻贴切、多用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简洁有力、朗朗上口。通篇两段集中排比,将议论的力度气势提升不少,气势磅礴、滔滔不绝、流动的语言、如水的思想。同时语言背后透露着对话者丰厚的情感,梁惠王问政时的忧虑、疑惑,孟子议政时的从容但不乏雄辩力度、都是一种情感美。学生朗读时,声音抑扬顿挫,充满节奏变化之美、热情高涨、于读书声中,自然能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感受古典文化之美。进而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母语的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同时利用群文的方式将初中学过的《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进行组元,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四、立足核心素养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亚圣”的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仁政。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思想呢?除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外,落实到这堂课上要细致分析第五段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初形”,第六段、七段中的“民本、民贵”思想,利用混合组文的方式在必修一名著阅读《论语》的基础上再回忆孔子的治国核心思想“礼”让学生明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传承性。精选法家治国代表人物韩非的文章节选《韩非子·物权》、《韩非子·人主》、《韩非子·问田》《韩非子·有度》,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分别鉴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阶级性。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并树立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观。
“语文核心素养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2]当然,在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仍需“更多的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3]唯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言文教学难度大,但我们通过实践定能找到好的方法,在一线课堂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社.
[2]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3]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