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展开一对隐形的翅膀 刘春亚
帮学生展开一对隐形的翅膀
——浅谈低年级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 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中心小学 刘春亚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首先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的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想象;比较琢磨;语言实践
何谓语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中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道:“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种感觉为语感。”通俗点说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很少出现“语感”二字,但第一条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以及第二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语感”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不张。
不可否认,由于遗传因素个体的语感存在着差异性。但语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成熟,必须靠扎扎实实的训练而逐步提高。如何正确有效地帮助学生展开这对隐形的翅膀,使其发挥巨大的力量带着学生飞翔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上空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加强语感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凭借新教材,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一、引导想象培养语感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如第二册《练习5》中的读读背背《鹅》,像“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充分发挥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第二册中的《小池塘》,学到最后小节中的“五彩的世界”时,可以先回忆上文内容说说五彩的世界里有什么,在联系实际想象除了文中介绍的五彩的世界还会有什么呢?通过想象,学生知道了五彩的世界可以是任意一个或多个美丽的地点。在以后看到美丽景色时自然就要想起“五彩的世界”这个词,当然,也会有同学在适当语境中运用这个词的。
二、比较琢磨培养语感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
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第二册《鲁班和橹板》中“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对“轻快”的理解,可以先换成近义词“飞快”,再联系鸭子游水的实际比较两个词语,就会发现文中的词更确切、更合适。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再如《乌鸦喝水》中的“怎么办呢?”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乌鸦在尽量想办法时的自言自语,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
① 联系上文引出句子:瓶口小,乌鸦喝不着,它是飞走了呢还是留在原地想办法了呢?要是它飞到别处找水的话,文中会怎么写?
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乌鸦没有飞走?(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乌鸦正在原地想办法的过程。(下转第64页)(上接第58页)
三、进行语言实践培养语感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低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总之,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应当从娃娃抓起。新大纲对语感训练的要求是科学的,是可望可及的;对老师如何指导训练的指示是具体的,方法是可操作的。只要依据新大纲、凭借新教材不断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的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能使学生到更高更远的语文天地去遨游。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为之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1。
[2] 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2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王尚文著《语感论》(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