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秦晓娟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秦晓娟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地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
一、 营造快乐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王延安老师在上课之前让孩子猜他的姓名和年龄,幽默的语言营造了宽松的气氛。我在上课之前会让孩子唱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游戏、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如:王延安老师在教学《猜猜是单还是双》时,为了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运用了游戏导入:同学们,老师有个特异功能你们信吗?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都很期待大声说想!。那么请同学们把两只手都伸出来,在你的左右手各写一个奇数,一个偶数,左手的数乘以3,右手的数乘以2,再把两个积相加,只要你说出得数,老师立即就能猜出你左手写的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纷纷举手参与,都想试试老师的特异功能,结果真的都被老师说中了。从而引起孩子们极大地兴趣,很自然地引出奇数与偶数的变化规律。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三、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老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探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2、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 3、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在此过程中,学生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倡导团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我们要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对我们在教学中展开合作、交流、讨论有很大的启示。
如,在教学第十册《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在同一个圆里,为什么直径是半径的2倍呢?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动手动脑,然后在小组之内交流讨论吧!合作交流结束后,小组汇报结果如下:第一小组:我们小组用测量法测量了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第二小组:我们小组用折叠法把一个圆的直径对折,发现直径就是两条半径那么长。第三小组:我们小组用目测法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每条直径都是由圆心发出的两条半径组成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有效合作、交流、讨论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