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玉: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卡是开启有效教学的“钥匙”
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卡是开启有效教学的“钥匙”
◎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镇中心校 李淑玉
摘 要:阅读教学模式是人们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教学效率的产物。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一直备受语文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以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期能为新课程时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今年我校的语文教学围绕着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研讨、试课。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归纳出语文阅读教学“三段走”的模式。何为阅读教学“三段走”模式?即课前预习、课上授课、课外拓展三部分。今天我要对课前预习中预习卡的制作及使用上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预习卡的制定必须为教学而服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用预习卡强化学习动机
预习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安排,比如针对不同文体分别对待:学习文言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讲解散文就确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赏析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目标,教师在预习卡上都要非常明确列出,使得课堂能有的放矢。
因为作为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每篇阅读教学都有生字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把课上的时间大部分用于生字的教学,就会造成对课文理解这一环节中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预习卡的使用,在中高年级首先解决的是字词教学的任务。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如利用工具书。因此老师在使用预习卡时,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还锻炼了学生的动笔动脑的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是因为中年级的学生还没有高年级学生自己的一系列预习方案,因此也要求有一个预习卡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他们的预习有目的,有效率。而不是自己没有方向的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这也是预习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在预习卡的制作上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目标
中年级的语文课前预习要求学生1、会生字,能够为一类字组词注音,能够会读二类字。2、会读课文,概括大意。3、质疑文本。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围绕文本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供课上学习使用。4、搜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翻阅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完成语文课外阅读的目标。因此在对预习卡内容设计上就应围绕着这几个目标来开展。这样的预习才是有的放矢,真正对课文的解读做到了提前预习的效果。
三、把语文预习卡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提前感知文本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阅读范本,是语文知识的载体,预习卡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指挥学生“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文本知识的汲取提供了方向,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少做了“无用功”课上对预习卡的使用和交流也应做到适时高效。不能像处理习题那样,用简单的方式交流预习卡。那样不能引起学生的交流兴趣。因此,我对于预习卡的使用交流有以下几点建议。
1、会生字这部分的交流就在课上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这样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即学会了本课生字,也激发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有错误的学生在下一次就会更加认真。
2、对课文内容概括这部分进行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谈一谈,然后进行班级集体交流。这样老师既能适时的进行指导,也能让学生学会概括课文的方法。
3、质疑文本的交流时,应该在理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提出质疑,把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做及时的归纳总结。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对文章的深入探究。
4、对搜集资料的交流,就放在本课教学之后作为课外补充资料交流学习。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参阅课外资料的兴趣。
总之,语文预习卡使用,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可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活动,扩大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