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生命”之花绽放 且用“三心”守护 于海苏

    “生命”之花绽放   且用“三心”守护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实验中学   于海苏

    摘   要:长期的美术教学形成了比较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但过多强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入手,通过“爱心”、“精心”、“匠心”的角度,阐明了美术教育的创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一线教学20余年,通过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课堂中学生的揣摩研究,我体会到“教”和“育”相辅相成,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要贯穿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以“爱心”为动力,以“精心”为助力,以“匠心”为引力,去激发学生“想学”、“能学”,以致“博学”的力量,从而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靓丽多彩。

    一、以“爱心”为动力——让学生想学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唤醒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培养他们自主能力和主体人格。因此,教师拥有一颗“爱心”非常重要。我国教育家夏盖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师生之间的爱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必要条件,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基础。“爱”学生,蕴含了对他们的理解、宽容,加强了彼此信任,使其从心底服从“教”的要求,领悟“学”的真谛,才能真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平时在教学中总遇到上课调皮捣蛋,故意找茬的学生。课堂中面对他们,如何去做?实践中,先“宽容”后“了解”再“关注”是我常用的方法。如果一味硬碰硬,只能激发矛盾,适得其反。投以关爱的眼神,报以微笑的神态是最智慧的选择,他越想引起你的关注,我就多关注几次,无声的眼神交流,几次下来,他定会有些不自在,自讨没趣。课后我会多方面“了解”他们,以便更加“关注”他们,付出“爱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捕捉他们在课堂中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久而久之,他会放下戒心,主动亲近你……“爱心”终究会春风化雨。作为教师,任何时候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掉队的学生,给他们播撒爱的阳光,他们才会因喜欢你而喜欢你的课,慢慢拥有了对学习的主动权。

    二、以“精心”为助力——让学生能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运作策略到位,师生才能全身

    心投入,教学就会成为师生享受的过程。

    (一)精心备课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段,备课的要求、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术大环境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备课时既要体现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又要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因人而异,预设到位,才能在课堂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精心授课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是啊,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快乐学习知识的能动性。美术是视觉艺术,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准的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利用观察、欣赏、赏析、发现等教学方法,配合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的灵活使用让学生视觉与思想及时碰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授《面具欣赏》一课时,为讲清人物性格与面具色彩之间的联系,我采用课件播放说唱脸谱歌曲与人物变脸视频相结合“红脸的关公,蓝脸的……”让学生听色、看色、感受色,同时讨论人物在上色前后的性格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再欣赏角色视频,深刻领会到面具色彩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必然联系。布置学生对面具的设计制作时,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创意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因此,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及时准确的领会教学意图,教学目的才能达成。

    (三)精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因此,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肯定学生的能力尤显重要。课堂中,我重视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我也重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比如:做作业时,分大组作画是我习惯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画,作业之初可以讨论主题的表现方式、色彩的搭配、如何分工合作等。完成之后可以组内互评,甄别优劣,如何修改,然后评优代表在各大组间再次展开评价,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并且学会运用较专业的美术术语进行点评,提升了美术欣赏品味。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的环境,学生对作品的疑惑、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被激发出来。才会体会到其中学习美术的乐趣。

    三、以“匠心”为引力——让学生博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中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从美术视角不断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课堂知识指导课外知识,课外知识补充课堂知识的辨正关系,明白课堂来源于生活,及时发现生活之美,真正做到课堂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休假时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区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参加各种美术兴趣班等等,再如在旅游时结合课堂所学,去感受我国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珍贵的遗产……对于一些有灵性的学生,我们要用 “匠心”,去“雕琢”他们,让其融入自然人文,感悟人文自然,最终升华为热爱美丽中华的思想情感。这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美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灵动的美术课堂,如果没有教师热情的参与,没有创新思维,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如一潭干涸的死水,沉闷而无活力。所以我们要用“爱心、精心、匠心”去培育在美术教育这片土壤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让朵朵“生命”之花更加芬芳灿烂。


    点击次数:53  发布日期:2018/7/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