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文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文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通过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心理缺“疏”,逆反心理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远离父母,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等问题。

    (2)学习缺“导”,成绩较差。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据社会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

    (3)安全缺“护”,易受伤害。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存在两大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交通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儿童;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

     (4)生活缺“助”,行为现偏差。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一方面,他们多数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有的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 。另一方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以来,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虽然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了许多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 以校为主导,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第二阵地,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这样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二、 以班主任为主角,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爱”是教育的基石,是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门的钥匙。班主任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要与孩子多沟通,多关爱孩子;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班主任一是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每学期要有数十次的家访和定期的家长会,让教师与留守家乡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很好的沟通。在同这些老人的相处中,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让这些长辈在感知孩子的同时来感知如何教育孩子,不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点。同时,班主任要及时的把学生情况反馈家长,以便做到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工作相结合。二是每月要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三是要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例如,在我们班有一位留守儿童何辉文,平时不太爱说话,上课提问从不主动回答,当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番谈话,同时,我试着去接触他,与他多交流,调动他的积极性,增加他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比以前活泼了,说话回答问题也主动了。

    三、 家校结合,共同创造健康良好的育人环境

    由班主任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家长的去向,定期联系家长,通报孩子学习、表现情况,反馈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学校可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强化他们的监护责任,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发挥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的基础性作用。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下转第29页)(上接第11页)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一是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四、 齐抓共管,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学校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比如,可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农村基层工会在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利益的同时,应作为与其“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纽带,强化其教育子女的责任。共青团、妇联要充分发挥组织和校内外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要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了解“留守儿童”当地状况,加强对学校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严厉打击非法网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留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当然,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工及其未成年子女“留得住城”或者“回得了乡”,彻底根治父母与孩子时空分隔的窘迫境况。各级政府要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实现公平教育目标,为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呵护和关爱给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们。


    点击次数:126  发布日期:2018/6/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