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邹春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白花分校 邹春红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加强;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
一、示范引读,以读引情
小学生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在语文课上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在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可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及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在范读、领读时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用欢快的节奏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跟着老师的领读,定会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爱听以及模仿老师的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朗读水平也提高了。
二、配乐朗读,加深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选择一段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背景音乐,让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特殊的氛围,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配乐朗读,从而调动学生们的情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配乐朗读能为语文教学增添色彩。例如《卢沟桥烽火》一课,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国军队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为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即“把日寇打得鬼哭狼嚎”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高潮部分抑扬顿挫,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守军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候,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匹配的背景音乐,会让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增强了爱国情操,读起来兴趣盎然。
三、情境导读,以境激情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觉得,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共鸣,以境激情课堂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可首先展示地震后各种救人的场面的课件,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当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指导朗读课文。当读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知道谭老师壮烈牺牲,“……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等句子时,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想像当时的情景。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泪水。这种以境激情的方法,不但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而且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深切地感受到英雄的崇高精神,思想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净化。
四、重点词句,着重朗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点段落,这些重点段落,往往是用词准确,句子含义深刻,能够表现文章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时如果能抓住文章中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带着恰当的情感去着重朗读,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做铺垫。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的段落:“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中的“恬静、艰难、缓慢、还能、还有”等词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可以体会到霍金的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和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下转第30页)(上接第33页)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朗读基础。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贺州教育》
《广西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