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初中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李旋
浅谈如何让初中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李 旋
摘 要:教师和学生面对文言诗文都有着诸多的困惑,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师生重新定位,从心理、兴趣、方法和规律等方面入手,提出了4条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言文 困境 对策
浩如烟海的反映古代生活抒发古人情感描绘古时风物的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言诗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文言诗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学生传达一种优雅而感人的情愫,从而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古为今用,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说看读文言诗文就有点像面对“天书”一样了,深奥难懂佶屈聱牙的文言诗文,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谈“古”色变,特别是进入新课改这一过渡时期矛盾日益突出,更令语文教师深感混乱和困惑。归结起来,其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在老师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僵化教法禁锢着老师们的思想,这种教法促使学生对文言诗文产生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
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苦心钻研考题,把侧重点放在串译、解题上,把大力气花在习题训练和讲评中,忽视了学生的读背和理解。
三、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情感体验,教师把教学课堂当作展现自我的表演舞台,一言堂地向学生灌输教材参考书,或是把自己旁征博引来的教案搬给学生,或是把自己对课文积累的情感体验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虽然我们深感为难和困惑,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诗文篇目占30%以上,新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通读懂,但对初中学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为了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好文言诗文,我们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朗读背诵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目的在于通过多读激发学习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长期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二、尝试断句分层 鼓励创新学习
文言诗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为了诵读和理解的需要,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分层,然后讨论和分析,最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
三、辅助以多媒体 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形,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岳阳楼记》一课,课文虽然又长又有点不好理解,但是学生学完就能背诵,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寓教学于娱乐之中。
四、 指导古为今用 传承祖国文明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首先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其次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再次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总而言之,教者要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一道同苦共乐,尽一切办法来激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生在古诗文的美妙境界中,享受到学而得之、学而受益的乐趣,在轻松愉快中使古代文明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关于文言文教学》 来源:北京高考网上报名
2、《文言文学习方法举隅》 四川省渠县中学 张开英
3、《略说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及操作》 左光华 唐国盛著
4、《初中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蒋玉萍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异曲同旨 匠心独运——〈核舟记〉〈口技〉比较赏析》 韩世红 《语文世界》2005年第4期
6、《文言文阅读应考指导与训练》 王方 《中学语文园地 》2006年1—2期
7、《语文教学设计论》 韦志成 周庆元编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8、《语文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