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拓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何义红
如何有效拓展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何义红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1. 学生缺少课外阅读量;2. 学生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3. 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本人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切实转变观念,真心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在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下,教学质量仍然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拓展阅读的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及活动的形式,我们可以设计碎片化拓展阅读,群文类的拓展阅读,整本型的拓展阅读。
(一)碎片化的拓展阅读
由文本内容而延展出去的拓展阅读,主要解决文本的背景,起到深化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如:三年级下册的《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含的沉甸甸的意义,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我们有必要在课文学习之前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搜集更多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了解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了解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了解天安门广场每一天的升旗仪式以及国旗护卫队,了解奥运冠军赛场上、在珠穆朗玛峰上、在南极洲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了解祖国的发展和强大,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甚至学唱关于国旗的歌曲,如:《红旗飘飘》从而酝酿浓浓的爱国情,激发强烈的爱国志,为理解“我”宁愿饿死也不用国旗换面包的爱国精神做铺垫。
(二)群文类的拓展阅读
就是由一文本的学习,拓展到其他相类似的文本的阅读。拓展的方式可以从两个层面思考:一是由内容拓展;二是由能力拓展。群文类的拓展阅读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其他相类似的文本。如: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教材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选择与这一专题相关的文章《梅雨潭》、《庐山的云雾》、《梨花盛开的季节》、《故乡的那湾溪流》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交流阅读方法,形成课内课外的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再次从不同角度再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整本型的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圣陶老先生说:“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如何指导读整本书呢?
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
例如:指导学生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可以这样设计:
(1)“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2)“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3)“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请选择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家长交流,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4)探究细节。我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在这本书中有:“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的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5)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6)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活动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学习氛围,同时丰富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小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道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改变观念,指导学生选择好书并掌握读书的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打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