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变“被动”为“主动” 刘柳俭

    变“被动”为“主动”

    ——关于生本模式下前置性学习定位的一些思考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新南小学   刘柳俭

    摘    要:前置性学习是进行生本教学的基本流程之一,其学习的内容应是多元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前置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被动;主动;生本模式;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前置性学习充分到位,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前置性学习不等同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交流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它也不是单纯的做作业,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不是生本课堂的唯一表现形式。

    一、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体现多元化的特点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不单只是教材的内容,可以拓展到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作者、背景、文化等。如:在小学语文的前置性学习中,除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外,还可以了解文章作者的一些信息,写此文章时的一些背景及作者与此文章相关的一些文章,或作者的一些名著等。在小学数学的前置性学习中,除了要了解与此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探讨知识的来源、规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此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背景,以及尝试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预习可以“因人而异”,体现多层次学习、个性化学习。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前置性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前置性学习并不是老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就结束了,教师要全程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预习,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养成积极主动的从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如:自主的从网上、书报查阅信息、资料,从社会调查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等。在和小组的伙伴或好朋友的交流中,养成学会交流、善于质疑、勇于自我纠错的习惯。前置性学习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也可以由小组的成员合作完成,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会互助,学会包容,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运用理解,养成用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的习惯。

    三、前置性学习的目标——让学习由被动到主动

    前置性学习应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教师如何设计布置好学习作业是有效学习的保障。设计布置作业时要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或选编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前置性学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不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目标明确,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让课堂学习内容更丰富,课内学习更深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前置性学习的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根本的地位

    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习新知以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教师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2001年6月1日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2007年9月1日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


    点击次数:195  发布日期:2018/5/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