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吕碧林:浅谈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的阅读方法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吕碧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常常被肢解为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学中注重对具体知识的传授,缺少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呢?根据我几年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条: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①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②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③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④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