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方略浅谈 孙艳梅

    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方略浅谈

      四川省旺苍县嘉川中学   孙艳梅

    摘   要: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奋斗意识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渗透方略

    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是立德树人。那么在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践行立德树人呢 ?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学国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当今时代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如《斑羚飞渡》《华南虎》《珍珠鸟》《生物入侵者》等文章,都不失为很好的环保教育素材。笔者在开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颗阅读教学时,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沙漠、湖泊的状况,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思考: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由此鼓励他们:爱护环境,从不乱丢垃圾做起。

    二、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在校初中生群体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娇纵任性等缺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怎样树立团结合作、奉献精神呢?在讲析《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先让班级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二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呢?让学生与之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对一切生命都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巴金《小狗包弟》表达了因不能保护小狗而感到羞耻,无法原谅自己,自己良心的终身备受煎熬。巴金先生多年来无法释怀的正是因为他敬畏生命,对摧残生命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省,认为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其他生命的做法是不能被原谅的。因而教授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最终学生深深感悟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都是来之不易的,不能随意践踏。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奋斗意识的教育

    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先贤对话,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弥补社会阅历不足。《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到当时自己求学的环境之艰苦:“家贫,无致书以观”,“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甚至“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赏读分析这些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在如此艰巨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再对照自身优越的学习条件,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没有条件都应创造条件学习,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学生责任感培育起重要作用的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我长鼓励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相关主题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养成责任意识很有帮助。

    实践告知我们,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贺孝成.也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科教文汇。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月第一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学习提要》,三联出版社出版,2001年。


    点击次数:46  发布日期:2018/5/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