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积累——叩开学生写作之门 王晓艳
有效积累——叩开学生写作之门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王晓艳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无论是教师的“导”,还是学生的“写”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学生在作文积累方面比较欠缺。作文积累是一项长期、系统、具体、细致的工程。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积累?对此,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和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为习作。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由于初入学的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谓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知道。要想学生很快入门,学会写话,学会习作,并不断进步,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积累。
(一) 紧扣教材,积累语言,渗透写法。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优秀的例文,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积累和写法渗透就在每一堂阅读教学之中。比如《葡萄沟》中有这样两句形象生动的话:“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为了帮助学生借鉴积累,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看到过葡萄架吗?”随机出示PPT,直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当枝叶茂密,向四面展开时,真的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然后便让男生美读,女生闭眼想画面;女生美读,男生想画面。就这样,不经意间,学生就能背诵这句话了。接着出示一棵绿荫荫的大树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棵绿树就像什么。学生们眼睛一闪一闪,兴趣盎然,不一会就有学生抢着说:“绿荫荫的大树就像一把绿色的凉伞。”“葱葱郁郁的大树就像一把绿绿的大伞。”仿说成功了。最后我再出示描写绿树、枫树、柳树、竹子等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吟咏,进行拓展积累。
第一句的积累拓展告一段落,第二句又该怎样引导积累呢?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葡萄,让学生说说都有什么颜色的葡萄? “有红色的、紫色的,还有绿色的。” “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红的、绿的、紫的葡萄,我多想吃一个呀!”学生们抢着回答。看着全班学生垂庭欲滴的样儿,我乐在心里却故弄玄虚:“别急,葡萄要先回家去溜一圈,请看画面。”片刻后,我继续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随机出示第二句话,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不知不觉地,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这个优美的句子了。最后,我将搜集的其它诱人水果、漂亮花儿的画面和句子一一呈现,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
这样的指导——从熟读背诵到训练说话、拓展吟咏,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想象,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欣赏,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说话训练高效达成。我相信,今后看到类似的画面,学生都会合理想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 延伸课堂,丰富语言,强化写法。
课内的语言积累和方法积累固然重要,但因课堂时间有限,课例内容局限,所以语言和写法的积累不可能仅仅依托于课内。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如:《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等,在批注感悟中开阔视野,升华情感,内化语言积累,进一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同时,《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在文末点题的写法也可以随机渗透;在学习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渗透了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后,随即便让学生课后拓展阅读贾平凹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积累好词佳句,比较在写法上的异同。
实践证明,这种鼓励学生搜集同类文章进行类比阅读的方法,增加了阅读量,丰富了语言积累,强化了对写法的进一步理解。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所以,除了刚才例举的针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从学生学完拼音后,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等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天天读课外书的习惯,争取家长力量,督促孩子在丰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只有积累的东西越多,以后需要的时候才会如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益呢?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作文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多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小学低段重在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习惯,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亲子共读阅读登记卡”,对所读书目、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等进行评价。同时,阅读登记完成一张就可以到语文老师处兑换表扬信或以其它方式激励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待学生基本养成天天读课外书的习惯后,就可以让学生勾背读物中的好词佳句,培养欣赏水平和积累意识。到了小学中段,就应该附属稍微高一点的阅读要求,比如摘抄好词佳句,并选择运用。教师及时发现摘抄中最美的词句,写在黑板上供全班积累;对巧妙运用好词佳句的片段大张旗鼓地表扬,让全班同学欣赏。小学高段则可以摘抄美段,做读书摘要卡,写读书心得,批注习得的写作方法,适当仿写,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笔记展示等给予激励性评价。
二、在课外活动和生活中积累素材
学生的积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得益于课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是体验生活。无论哪种途径,都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否则,即便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再多,生活体验再丰富,也只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会有多大收获。而观察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中用心观察,积累素材呢?一句话——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在细致深入的观察中学会思考,用心感悟,及时记录。
比如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走进春天》之后,我便和家长一起带领孩子到郊外去寻找春天。一路上,我滔滔不绝地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小嘴尝,用小手触摸,并叮嘱学生一定要仔细寻找,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有趣,还得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在途中,我突然发现一个学习比较落后的小女生正站在一棵柳树下东张西望。我眼睛一亮,连忙走过去,握住小女生的肩膀,对大伙儿说:“嗨,你好像有长辫子了呢?”小女生很是惊讶,其他同学有的睁大了眼睛,使劲地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有的乐呵呵地看着小女生和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我叫学生再仔细观察,背一背《找春天》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顿时,多数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女生的长辫子是吐出嫩芽的柳枝。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用心感悟的神奇作用。”这样一引领,学生们兴趣高涨,有的俯下身子倾听,有的眯着眼睛瞅了又瞅,有的闭上眼睛闻了又闻,还有的时不时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那种专注、凝神令人难忘。后来,在写话本上孩子们呈现的精彩更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我坚信: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单靠课内和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采访和答问等,低段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游戏类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和活动中汲取营养,寻找美丽。只有这样,随着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逐步增多、加深,积累的作文素材才会聚沙成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创造更多的美丽奠定基础。
三、在交流和练笔中强化表达
有了语言和写法的积累,有了观察和体验,还应该为学生搭建交流和练笔的舞台,真正落实“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比如:《难忘的一天》文末用“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的美景来衬托作者兴奋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发现这句话值得借鉴积累,便把这句话背了下来。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交流一件令自己兴奋的事情,并用类似的语句衬托自己的心情。片刻之后,就有学生发言了:“今天,我们学校又举行了运动会。我参加了颠球比赛,一分钟居然颠了213个,老师说我为班集体争了光。运动会结束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 听着学生这样的表述,这不正是积累基础上的语言交流吗?这样的交流不正是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吗?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让学生这样积累交流下去,何愁学生语言枯竭,表达干瘪呢?
当然,“以笔代口” ,把口语转变为书面语,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到的……更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课本中表达方法鲜明而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重点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练笔。例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用排比句式对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可谓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在熟读理解后,我便让学生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教室里,所有参加象棋比赛的同学都很认真,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这步棋该如何走才算妙;有的满脸通红,鼻尖冒汗,似乎感觉到这局棋只能以失败告终;有的春风满面,洋洋得意,觉得夺冠非我莫属……走近他们的身旁,就会感受到这场比赛的重要性。”
对于语言优美,结构巧妙的文本,我们都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习作训练:或学习写作方法,或模仿结构,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补白,在典型处仿写,在概括处扩写,在意犹未尽处续写,写读后感、故事梗概等小练笔,促使学生运用语言,践行写法,形成技能。
没有丰富的积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作文序列有效积累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刻苦钻研,舍得付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高效、实效、有效地积累,为学生叩开写作之门,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