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默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马远忠
静思默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辰小学 马远忠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非常重要,但是阅读课堂中的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关系着学生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既然默读是终生化学习的需要,作为教师,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默读能力提高和默读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终生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将“默读”打入冷宫。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默读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学习语文。方法如下: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静思默读中研读有深度
古人也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这是基础性的要求。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
(二)厚积当是为薄发----在静思默读中丰富谈资
对话交流必须以学生个体的理解为基础。但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从起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与比较、分析与概括、了解与体会等思维方式,要学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进行交流,这样的对话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教师需在耐心的等待中,在不着痕迹的指导下,学生沉浸于文本,文字符号所蕴藏的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清晰起来。学生在思考中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变得安静,思维也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语言经过大脑的思考由言之无序走向“言之有序”,表达也由一句话到了几句话。这为以后的有效对话积累了丰富的谈话基础。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静思默读中触摸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如斯的情感,它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四)熟读深思子自知----在静思默读中释疑解难
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遇到疑难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位,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叩问文本。这有助于释疑解难,为学生深入感悟扬起风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主得之”的“忘师”境界。
释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因此,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我们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的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读》
[2]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