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李章碧
浅谈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 李章碧
从教二十八年来,我坚持与我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话,课堂内外都注重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从而加快教育进程,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我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他们,热情的激励鼓舞他们。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愉快积极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的氛围是 “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要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老师”架子,以真实、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
由于我一直以来,都是从事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平时对自己的普通话没太在意,不够标准,特别是我在课堂上范读应用题、定义之类时经常出错。一次,我发现学生作业本夹了一张纸条:“李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昨天课上你读错了一个字音,您把平舌读成了翘舌,但我会为你保守秘密的。”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辞辩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晨读时,我放下了教师的架子,公开了学生纸条写的内容,纠正了上次的误读,并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一阵汗颜。我在他们的纠正下反复朗读,读的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再出错。渐渐的,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可喜的是以后每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任何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讨论,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记得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此时一位中等生东张西望的,他还不时地看看我,这神态告诉我,他想来但又怕读不好同学们笑话。于是,我就鼓励他说:“来吧,老师知道你很勇敢,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话音刚落,同学们给与了热情地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他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这位学生:“瞧,你不是成功了吗?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对你的祝贺呀!”由于那位同学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不仅要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还能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1、早上师生见面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我总是面带微笑,不失时机地和学生对话。如:“你今天穿的真整齐。”“你今天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余师生共同活动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际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我会亲切地说:“干吗不去跳跳皮筋呀?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面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x x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
三、纸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我在批改作业时,也不忘说上几句鼓励的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得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进行委婉地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更好。
2、利用心理日记书面对话。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他们身心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其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化之一,是他们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定的隐蔽性。再者,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思想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就不容易表露出来。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利用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书面交流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以这种形式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
从一篇篇心理日记中,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而学生们也从我写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助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真是: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真心消除了学生的戒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纯真的心。
总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对话”,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途径。通过对话,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