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秦燕
让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秦 燕
21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人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几点浅见: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
如教学“圆的认识”引入新课中,我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做一回乘客,体验一下坐车的感觉,可以用你的身姿和动作来表示。第一辆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椭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课件跟随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演示各辆汽车行进的过程,再让学生说说坐车的感觉,他们说:“第三辆车做起来最稳当,最舒服。”然后我抓住这个生活现象:车轮是圆形的,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呢?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抽象出几何中的圆,这些圆中有一些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圆的特征。这样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引出“圆”,不但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觉得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也能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求知欲望的心理倾向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生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提出种种问题。
二、重视学习过程,完善知识建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而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要将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和发展。所以,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学中,如果压缩掉这种过程,就知识教知识,那么学生只能得到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知识的积累,而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和改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的这种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知识很好地内化,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室里一片观笑。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然后再解决例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提供可观察、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感悟过程知识,完善知识的建构。
三、加强生活实践,提高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 / 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 / 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实践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是最有价值的”。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