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张建平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 新疆五家渠一中 张建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生态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等等的提出,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即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知识课程理念;对话式教学课程理念等等。但无论哪一种课程理念的执行,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或完善目前的角色定位,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一、教师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的成长
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谋求急功近利的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及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尽可能的全面发展。这种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深刻的变革,它意味着教师应:
1、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因此说,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
2、感悟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信心的强弱等等,教师都应感悟到。而不应无视学生的情感反应,凌驾于学生的作为“人”的个体之上,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用心感悟就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科学实例,均能震撼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及时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契机,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开启知识的智慧大门。
3、倾心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不断挖掘教学 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
二、教师更应关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 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重新确立新的目标,树立新的理想。这种教育新理念必须坚决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立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尽管该报告没有强调课程理念问题,但它以为人类指出教育的新思路,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多重性,即不单纯性的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强调了道德、情感、素质等的人文教育,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二者的整合,使教育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教师在贯穿该理念的过程中,须抛弃把知识传授作为全部工作中心的观点,倡导一种审美化人生观。即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个体具有自我生成功能,不仅能接受知识,同时还能改造知识,改造生活。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同时还须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实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者的协调统一。
3.教师还应建立“对话式”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故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双方的机械叠加。
三、教师还应树立课程意识的自觉性
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除了课程设计上的问题之外,应该说与教学改革中课程意识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那么何谓课程意识呢?就是指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主义的敏感性和自觉程度。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树立课程意识的自觉性。这种课程意识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是低效的或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同样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不具教育意义,即使达到教学目标,也是无意义的。如在植物生理学中,部分生理过程如果不理解仅凭死记硬背或强迫学生记忆这些结论,教学目标虽然达到,与学生身心又有何意义呢?
2、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学活动要做到恰如其分,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和学校、家庭、社会等整个大环境的教育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否则,教学活动就会挤占学生的其他学习时间,甚至应有的娱乐、运动、休息和睡眠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3、 教师应具有的第三个方面的课程意识是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同时教师及家庭所关注的考试分数的获得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万不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否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所以,要适应课程的改革,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谁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真切感受到教学的终极意义。作为教师,要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以应对新课程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新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