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组织 彭桂香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组织
◎ 河南省夏邑县府东小学 彭桂香
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创设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利于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使教学过程得到整体的、系统的改进,就必须依据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的一整套规律和原则,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并不直接规定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结构和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灵活地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结构和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为此,教学过程的优化组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处理好“知”与“情”的关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发展,应获得整个人格的全面发展与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学过程也不能是单纯的知识体系的变化、扩充。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不仅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厌学、弃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情感教育,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形成学生对学习的信念和追求。
譬如,在教学速算法时,通过学生出题给教师计算,引起学生的好奇,老师是怎样算得又对又快的。在教学一种新知识时,利用学生认识的差异,设置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哪一种方法是对的?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求,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获得一种新的知识,掌握一种新的方法,看到正确的解题结果,学生也就获得认知的满意感,成功的喜悦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追求。这样以知促情,以情导知,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就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所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教育,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正确把握住“教”与“学”的关系,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契机,师生共同展开解决矛盾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中运动和发展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形象与抽象的矛盾,以及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与统一要求的矛盾。为此,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抓住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对立,扩大,再编认识之网。
教师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善于抓住学生认识过程中已知与未知的矛
盾,只有为学生意识到要解决的矛盾是一种有意义的矛盾,要尽力去解决时,学生才会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活动,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添入新的成份,扩大、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一个新的认识之网。
2、注意从形象——表象——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数学问题,同时联系语言建立表
象,进而随着外部动作和出声语言的逐渐“内化”而达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操作、表象、语言、思维与认知的关系,从形象---表象---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
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表象、语言和思维,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健康发展。
3、组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共同的活动,展开集体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的自主协作的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以及同学相互之间的集体的共同活动,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使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议论,实验、练习、游戏,都是为了使学生对教材展开积极的思维,形成科学的知识。
议论,教师的设问和学生的议论是展开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问题的议论,有利于学生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议论,一要明确议论课题的目标,要明确议论什么,议论为了什么。二要把握议论的方法和效果,知道怎样议论,议论得怎样。有效的议论,关键是教师的设问方向明确,有较强的启发性。
实验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操作活动。明确实验操作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数学问题,获得认识。
练习,数学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地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组织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任务。
游戏,教学中的游戏,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展开智力活动的方式。
三、要注意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准确、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控制的系统,反馈是控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现状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掌握、预测教学的结果,准确、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或按原定目标发展,或作必要的调整。
首先,反馈信息要准确。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真实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学生可以得出计算周长的各种方法。教师应知道,这些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各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不反映全体同学对各种算法都已达到认识。这样就须在教学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应有的认识。如果把少数学生的认识当作全体学生的认识,教学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次,反馈要及时,应在下一步教学活动之前完成调节措施。例如,教师发现学生解应用题时,对“贵几角”不理解时,评讲与分析后,马上口编了一道简单的口答题,及时反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反馈要有效。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找到问题的原因,及时设计改进的办法和对策。如针对学生错误的改错练习,评讲分析后的强化练习,以及学习中的指导练习等都是获得有效结果的好方式。
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组织不可能有也不会有一种绝对的方案。任何一种好的方法都是相对的。在此时此地是成功的教学方案,在彼时彼地可能会不能顺利实现或还感到不满足。必须从实际出发,比较评价各种不同量选择既须能提高效果,又不会引起师生负担重的方案。即使确定了一个好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手段,使之获得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