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励”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唐余凤
用“激励”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 四川省广安中学 唐余凤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所以,教师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希望之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激励手段,激发起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造、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人格塑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动机激励
动机或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在积极的动机驱使下从事学习,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学生就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潜能。
例如:我上《死海不死》一文时,我把两只装着水的杯子放在讲台上,这两只杯子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讲台。)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我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齐声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这是为什么呢?”“水有问题。”一个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杯子里各尝一点点。他告诉大家:“第一个杯里的水是淡水。第二个杯里的水咸极了。”我说:“第二个杯里的水是放了大量的盐。同学们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个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会浮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把学生引到课文插图,图中的人浮在水面上看书。学生观图,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趣味盎然,兴致百倍,都在看着,想着课堂活跃极力,顺利地完成了教学。
这一课例,我巧布疑阵,诱发学生关于“盐多,浮力大”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必须说明的是动机激励不宜仅仅是表面的、暂时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强烈而持久的求知兴趣,才是最佳选择。当年陈景润的老师讲述的哥德巴赫猜想,竟然激励陈景润一生为之奋斗而乐此不疲,就是明显的例证。
二、情境激励
我们语文课本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形成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语),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思辨氛围,让学生不时处于“问题情境”中,或巧设提问,引发兴趣;或投石激浪,畅通思路;或旁敲侧击,点拨启迪;或鼓励求异;或诱发想像……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受到激励。自然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例如:下面这则材料:
一只蚂蚁沿着墙壁向上爬,,当接近目标时它掉了下来。于是这只蚂蚁继续向上爬,不幸的是,一次,两次,三次……它都失败了。但这只蚂蚁依然锲而不舍地重复着动作……
根据这则材料,我有计划地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对蚂蚁的做法有何见解?理由是什么?
2、与你相反的观点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
3、与你相似的观点还可能有哪些?能否成立?
问题的提出与民主讨论相接而行,用不了几分钟代表性观点便出台了。诸如蚂蚁值得学习的品质在于它的坚毅;蚂蚁可笑的地方在于它的愚钝;蚂蚁的坚毅与愚钝是连结在一起的,不可孤立谈论;蚂蚁的失败是受外在条件影响的,它的失败是暂时的等等。这些观点尽管出自不同学生,但经过活跃的民主课堂讨论和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到对待一个问题的角度性、多面性等。显而易见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的波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无疑“如食橄榄,其味久犹在”。
三、评价激励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内驱力”。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评价当然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之后,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对学生初试锋芒的细小成功都会加倍重视。如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一位学生质疑说:“老师,请问,银河系有一千万万颗星,那么‘万万’是多少?”其他同学哄笑:“‘万万’不就是亿吗?”质疑者脸红了。我却没有笑,我觉得:这位学生并非无知和浅陋,而感到其中有表达上的特点,但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因而有这一问。于是,我对质疑者鼓励说:“这位同学,你很聪明,善于开动脑筋,你的提问太好了,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同学们,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说‘一千亿颗星星呢?’”学生们急忙翻资料,查字典,讨论交流,终于懂得了汉语中词的重叠所产生的效果:一是响亮,二是给人“很多”的感觉。问题解决后,我及时给质疑者的肯定表扬,增强其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今实施新课程,课堂开发程度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广了,孩子们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爱思考、爱提问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有效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真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定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