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的交际能力培养 王瑶
浅析幼儿的交际能力培养
◎ 山西省乡宁县幼儿园 王 瑶
人并不是自然成熟的,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需要在团体中相互交往,不断社会化。人际交往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打开了个人与团体的封闭状态,是个体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有效途径,因而成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需要。
经研究表明:幼儿入学准备主要是学习准备和社会性适应准备,而儿童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儿童的社会性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其学习适应。该研究指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归属于儿童的社会性准备中。因而,大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小衔接课题研究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将对其以后进入小学的适应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比较陈旧,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儿童活动的方案,过多的集中活动的要求限制了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同时城市住房单元化增多,儿童在家缺少交往的伙伴,加之家庭早期教育偏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和特殊能力的培养,回家后,孩子们还要学器乐、学绘画、学英语等等,使儿童在家的时间都处于学习之中,导致了幼儿交往机会减少,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交往能力差。
观察发现,由于社会和家庭因素,大班儿童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同伴交往中,不能与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依赖于老师解决问题;交往伙伴单一,不能大胆地与大多数幼儿玩耍。师生的交往中,幼儿不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有困难时,不敢寻求老师的帮助,不主动接近老师。在与亲人的交往中,对待家长的询问拒绝回答或发脾气。同陌生人交往中,不能与客人打招呼不接待客人。
由此看来,如何克服上述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新路子,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大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陈述如下。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遵循主体性原则,将对幼儿主动性的培养放在首位。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儿童的发展是在其主动地与环境,特别是受教育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由此,可以说这一过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儿童作为主体作用,也就是取决于他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能主动参与的程度。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提倡让儿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这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此外,强调儿童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变儿童的被动身份为主动身份。儿童是“求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应该是“求学者”而不是“受教育”。强调儿童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其“主动”的人的潜质。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方面,实际上幼儿的主动性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
在认识上得到转变后,我们把尊重幼儿,改善师生关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不轻易否定幼儿,积极地以儿童的身份融入儿童的活动中,做幼儿的伙伴。在活动中,采取引导幼儿自己根据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来定规则,提任务,变教师所想为幼儿所想,变教师要教为幼儿自己要学,变“教师要我做”为“我自己要做”,将教育的要求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注意积极的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对班集体的各类事物的讨论,让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例如在“礼貌借书”活动中,我们开设了供幼儿自选的各个活动区,让幼儿通过讨论定出“图书角”的规则。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幼儿自己定出的规则,他们能理解,印象深,记得牢,遵守时可以相互督促容易养成习惯。因而,图书角的活动一直开展得很好。从实践中发现这样做的效果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变“老师要我做”为“我要这样做”,使幼儿逐步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我们注意激发大班儿童交往能力的动机。每个人都是有交往的需要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愿与他人交往,是因为他的交往需要未得到激发,或者说是交往的需要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压制。因而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必须先激发儿童的交往动机。在这方面,我们把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作为第一步来抓。因为只有对自己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树立自信心才能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认识自我”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姓名、年龄、性别等。“介绍自我”:让幼儿学习向别人介绍自己,包括外貌特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评价”:让幼儿学习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增强对自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步:让孩子们了解周围的人。让他们了解解放军特征及他们保家卫国对祖国做出的贡献,激发儿童对解放军的尊敬、热爱之情;让他们扮小记者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周围亲密的人的工作及工作情况,初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他们讨论“假如没有各行各业的人”,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周围人的工作,知道人们的工作、劳动都是为别人服务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出现很多的困难。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我们让儿童了解了包括自己亲人在内的周围的人的工作、劳动以及他们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幼儿知道了自己是整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员,现在学习本领,长大后也要为大家服务,由此而萌发幼儿对周围的人的尊敬、热爱的情感,初步培养了幼儿与周围人交往的愿望。
第三,教给儿童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儿童积极交往。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它不同于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后者是通过幼儿的反省抽象,从内部构建的,而前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授、模仿学习获得的,是外部的。因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教幼儿学会一些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怎样礼貌迎接客人,怎样请求帮助,怎样向人询问,怎样与人商量与怎样称呼不同的人,如何与别人交谈等等。掌握了一般人际交往技能以后,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就比较积极主动。例如,当有外园教师来听课,我们事前总和幼儿讨论应该做此什么准备,一起准备迎接客人。客人来了,孩子们能主动有礼貌地打招呼,自然大方地与客人交谈,还向客人提问:“老师,你们是哪所幼儿园的?”“你们幼儿园在哪里?远吗?”“您教什么班?” ……在与客人交谈过程中,幼儿表现得大方自然,毫不拘束。
第四,家园配合,形成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合力。在儿童入学前到小学的过渡阶段,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幼儿的生活起居,健康保护,还是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和学习,都不能离开家长的照顾和家长态度的影响。因而家长工作绝非可有可无,而应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育日程。许多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上,往往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比如认为儿童入学前应该让他们学会读和写,学习做数学题,有的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过急,而不太重视儿童其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前进行了家访和家长问卷的调查,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家庭成员的组成,父母的文化素质,工作性质以及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评价等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对今后工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一般是一个月召开一次家长会,会上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阶段教育的指导思想,本班所进行的实验课题,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帮助家长端正对儿童入学前的认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向家长介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家长学习一些学前教育的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以取得家长配合,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再次,开办《家长专栏》,向家长介绍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和内容,以及要求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也利用专栏不断地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思想、方法等,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入学前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积极科学地抓好这个环节是可以收到实效的。这一工作将有利于儿童入学前的儿童社会性适应,使其较为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对其以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探索是初步的,这里作一个适当的总结,提供出来,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促进实验教育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