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诗词教学的兴趣激发 胡清平
试析古诗词教学的兴趣激发
◎ 四川省广安中学实验学校 胡清平
【摘要】当前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了语文性和适用性的重要选文标准;课文的思想格调高而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而又有优美的语言形式。古诗词以其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历久不衰,能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成为满足“语文素养”的教学需要,是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运用巧妙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与学以兴趣必然的对接平台,从而在古诗词品味中寻觅到语文素养的实现。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这也是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如终要贯穿的教学意识。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 兴趣 教学
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主要是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让学生死记名句。学生对古诗词感到枯燥无味,更别谈体会古诗词的美。教育家奥特加曾指出,教师的真正职责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才会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欲望呢?也就是如何能既让学生在掌握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又能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体验呢?法国雕塑家罗丹有句多言为我们所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独有偶,我们语文教学,常听到一些抱怨,语文课不好上,学生胃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挑;老师讲得苦口婆心,学生不爱听……凡此种种,好委屈,又心疼!教学这门艺术需要有法恰当运用,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开发其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我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一些尝试性的体会:
任务驱动好奇心。例如:在教学《观沧海》一文时,这个标题虽然已经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激趣,先布置学生查阅中国地理,找到中国海洋地图,指出沧海即渤海的所在,从地理学角度了解它的有关知识;然后查工具书了解“海”字含义与湖与泊的意思区别,课外了解《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初一学生心理思维特征表现好奇性明显,理性思维开始萌芽而有着自我的意识主导,教学策略选择目的要达到激发兴趣的良效,通过任务驱动从而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学习产生兴趣,进入到学习角色。因此预设一些与课题及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沧海也就是渤海,曹操为何去那儿?我们历史书上关于诗人的介绍如何呢?和《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否一致呢”从而带给学生以历史、地理、文学等全方位的疑惑好奇,既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也能让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如同打了鸡血般,参与学习本文的积极性空前调动起来。
审美熏陶价值观。我在教学准备时,也找到一些如渤海雄浑气势的图片,曾经的壮美与现在的一些被污染进行比对等图片,制作PPT,教学时展示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情感上从客观的事实中直观地了解渤海水波浩淼。这样从形象思维“吊胃口”也是激趣。让语文科的新课标理念及自己的激趣探究变成具体的积极行动。在教学时,为解题而激趣。落脚在引导学生有兴趣去学,去思索,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合作探究,从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解答。然后,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达成:既激趣又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语文的习惯与能力。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本着历史地理学科逻辑(预习布置任务),循着文本思维,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从心理逻辑上自然地探究。在教学策略有效达成上有了行动上的支持。对本文的学习探究从主动积极性、任务驱动的激发性给本诗的社会性问题的深思加入了催化剂!适时地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国家、公民三个层面理解,导入到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中去,将诗人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现状结合,体会他当时的事业与理想,现实的学习与文学的品味交汇,从而科学化地达成教学目标。
探究调度热情。在教学时,还要从文本探究激趣,启发学生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题材及本册各单元的内在联系分析把握:第一单元是写景抒情,第二单元是亲情,第三单元是学习生活,第四单元是人生之舟,第五单元是生命之趣,第六单元是相象与联想的课文。而第一单元是起始单元,经典诗文是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四时之景,触动人之真挚情感。对全册、本单元、各课文及时代背景探究,有助于诗文情感的发端的感同身受性的领悟。对课本的整体性结构了然于胸,学习更有信心,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高积极性热情,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时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融合,降低抽象思维对兴趣的减弱,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朗读生发情趣。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安排学生对文章的声情并茂的阅读,导出古诗词学习的趣味,降低语文学习的心理难度和探究时的思维高度。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通过诵读来感受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情境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熟了则生发情趣,自晓其义也。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特有的韵味。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真切嗅到古诗词那种沁人心脾的醇香,学生才能领略到曹操的慷慨悲壮,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马致远的晚秋落寞、李清照的迷茫清婉。
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竟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当然吟咏诵读并不是等于死记硬背,根据平仄规律,根据节奏来协调音调的高低、长短、缓急,体悟诗词的内涵,意会诗词深邃丰富的情感。由此生发情趣欣赏诗词,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到节奏感与音乐美,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比如,在预习是安排通读全文,标注佳词妙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分段)分任务,在朗读时品味语言:从修辞、句法、形象、音韵等方面体会诗情与意境……阅读带着欣赏,欣赏带着理解,理解中品尝;以读为主,品为读而生情,这样有助于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为学生学习古诗词以阶梯式的铺垫。
首先,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的飘忽不定而子规啼声伤感,前一句就要读得轻缓,而五溪是偏远之地,须重读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之情。至于“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李白的奇想,末句是对此做答,这两句之间就得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最后一句诗人对朋友的安慰。其次,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豪迈雄浑、想象瑰丽的《观沧海》,孤寂伤感、羁旅思家的《天净沙 秋思》,崇高悲壮、苍凉旷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勇往直前、追求修个性的《潼关》,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江南逢李龟年》。 最后,品味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获得情感体验的升华,并达到理解背诵的目的。
诗眼主旨导兴趣。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如《春夜喜雨》中“好雨”,读抓住诗眼,好雨就是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春雨润泽特点寄寓人们上善若水,不求报酬,潜移默化的助人之举。就导入学生兴趣探究,容易把握诗的主要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品味出古诗词的意境美。 又如《观沧海》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豪迈,气象恢宏,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赞叹山水的情感,情景交融,曹操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天净沙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引领学生对马致远触景伤悲的思家体悟,这便是诗眼,能充分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在信心满满中有了感受诗歌内涵与主题的莫大兴趣。
佳句意象入氛围。一首诗中的格言警句,或创造深远意境,或表达浓烈感情,或勾勒鲜活形象,或点染绚丽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时序交替的景物,蕴含了时光的流逝的自然理趣。而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有助于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是李白安慰友人王昌龄情感寄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夕阳”是思乡情愫的象征。整合这些能创造学生激情学习诗词的氛围。
启发提问引想象。恰当巧妙的提问在诗词教学中能引发学生浓烈的想象兴趣,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从而在意境的体悟时有着深入浅出的成效。如《次北固山下》,想象中诗人对山水路迢迢的旅途奔波感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假如你是王湾,在青山脚下小路上,你为什么行色匆匆?青山路延伸到山那边的江水畔,会有船在岸吗?乘船还要多久才能到家呢?”而家还在更远的远方。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望眼欲穿的思乡心绪。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浪迹天涯的游子,正骑一瘦马缓行在西风瑟瑟的古驿道上,眼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宁静详和的深秋日暮归家图,而“我”却流浪在天涯望断回家路。让学生通过想象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进而着手古诗词的改写,或者说进行诗词化的写作练习。
总之,王国维讲得好:“古之成大事业、成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个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老师在语文古诗词教学时,也要有步骤地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吸收积累,在尝试古诗词无穷魅力的同时,在信心中达到螺旋式提升。这样尽可能窥探到中华古诗词的美妙。
当然,我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到位的地方:教学设计用时不精准,特别是给学生主体地位的时间;自己的解读分析还有一定占位;给学生朗读品味的体会不够等,对初中生除了年龄段心理特征关注外,还有其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策略选择方面作全方位考虑。在深入解读文本方面,也要做到从教材整体、单元、课文三方面进行策略考量,做到引领学生自发透彻解读,给学生兴趣导向尽量精准。
【参考文献】
1、《配画宋词一百首》
2、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017年8月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4、杨光治《诗艺 诗美 诗魂》
5、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中华书局1980.北京
6、陈瑜的《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出版,2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