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何静涵
浅谈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四川省平昌中学 何静涵
一、课堂上给学困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我们发现,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其他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而学困生呢?往往不知所以然。因此,我们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困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思考、合作还是练习时,都要以学困生为中心,重点关注,随时了解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优先让学困生作答,让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如读课文时,一些简单的段落,可以优先请他们朗读,读好了,真心表扬;写字练习时,可以走到学困生身边,对一些难写容易错的字进行提醒,若写得好,高声表扬……
二、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的教学方式
1、对待学困生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因人而宜,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中小目标,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学困生,特别要注意把培养成功心理、强化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坚持对他们施行激励性评价,为他们创设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比如阅读中的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把它分成一级——正确(2分);二级——正确、流利(3分);三级——正确、流利、有感情(5分)。在实际操作中,以评价细则为指导,联系每一篇课文,让学困生确定争取的目标,当觉得可以过关时再到老师处朗读,获取相应的积分。这样能让学困生感性地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享受达成目标的喜悦,在目标达成中产生争取更大目标的动力。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操作的,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妨以“写好每一个字,读好每一篇课文”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帮助学困生脱困。
三、关注学困生情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没错,是师爱。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师的爱。不可否认,很多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但很多都只是爱那些学习认真,行为乖巧的孩子。对于那些经常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呵斥、羞辱、体罚,并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为学生好,这也是对学生爱的表现,结果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更加不求上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看到了吗?很多学困生从教师身边走过,却低下了头,不敢跟老师打招呼,尽管他们知道那样不礼貌。那是因为老师错误的“爱”给他们的心灵投下了阴影,他们内心感到痛苦和焦虑,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实,学困生更期盼得到老师的爱。面对学困生,我们应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去引导他们:
四、爱心感化,重视情感培养
“语文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困难是阻碍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在困难面前他们几乎个个都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上的缺漏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内心也希望把语文学好,希望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弥补某方面的缺漏。在我的班上有两个学生,语文测试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经常不及格。我持续地帮助他们弥补缺漏,扫除前进的障碍。我就从课内和课外补起。课堂上,每当自学生字新词,练读课文时,我就站在他们的身边,悄悄地告诉他们:准备一会儿上黑板默写,一会儿朗读课文。我用“心理暗示法”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用“任务驱动法”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课后,针对他们在课堂上尚未掌握的知识,请到办公室单独练习巩固。如果还不行,允许其回家准备,第二天再向我汇报,发现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就赞赏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下来,这种弥补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们逐渐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来他们无须我提醒了,会自觉地找我检查,询问我什么时间有空。
五、个别辅导、单项操练
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只听懂或掌握三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几乎全盘不能接收,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太差,许多基本的知识都没弄懂,更不要说对新课的理解了。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就得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只要持之以恒,当他们的基石垒到一定高度时,你就会发现他们上课的专注力会越来越高,接受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我班上四年级时有一个学困生,除了简单的生词会写,课文能结结巴巴地读以外,几乎所有的基础知识都不会,如比喻句、反问句,关联词的运用等,每次测验只要和语法有一点关系的题目都不会做。我针对他的情况,为他制定了一个帮教计划,每周两次,一次由优秀学生帮他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等。另一次由老师自己帮他复习,我把小学涉及到的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词语搭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缩句、扩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等),每次帮他复习一项,并出一些由浅入深的练习(量不能多,不超过十道题),当场复习完让他做,错了再帮他纠正,下次复习新内容前再巩固一两题。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补漏,这个学困生的成绩很快赶上来了,由原来的不及格边缘上升到70多分,还有一次考到80分,课堂上也不会一片茫然的表情了,有时还能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总之,教师应做到处处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并没有因为我成绩不理想而不喜欢我,老师像关心其他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关心着我,老师一直希望我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