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黄秀银
4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 黄秀银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洗礼,面向一群天真无暇、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们如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的数学第一册第42页《操场上》时,我首先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我合理地运用这些图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像,提出数学问题。
二、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
北师大版的数学第一册教材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时,我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去说、去问;其次,我还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第一册第16页《比较高矮》时,我先用课件显示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显示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成果都需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又如:在教学第一册第40页《分苹果》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我根据学生语言积累自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玩、去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例如:教学第一册第28页《小猫吃鱼》一课的“试一试”,我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充分感受“掷圆圈”和“吹泡泡”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其次设计了这样两组练习题:
(1)芳芳共掷了( )个圆圈,套住了( )个,用加法表示是( )+( )=( ),用减法表示是( )-( )=( )。
(2)明明共吹了( )个泡泡,爆了( )个,用加法表示是( )+( )=( ),用减法表示是( )-( )=( )。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猜测、想象,进行开放式的练习。
四、活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听、去悟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我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