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兴:谈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构建
谈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构建
◎ 河北省固安县职业中学 李振兴
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体育课堂氛围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交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平等与信任的良好氛围,就会促进教育环境、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加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认识构建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可以发挥学生内在动力、愉悦身心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保持心理平衡,促使学习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因为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能够提高运动认知水平与操作技术能力,学练效果会达到最优化程度。教师完全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中学生的需求来设置一些“流行”性的运动项目,如街舞、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保龄球、散打等,供学生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以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处于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与学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调节中学生学业负担造成的心理问题。受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一味加强课堂教学,尤其是“主课”的教学,每天给学生留下超量的课外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休息、娱乐、体育运动时间却越来越少,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如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患肥胖症的增多、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力求营造轻松、和谐、富有朝气、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在和谐的氛围里进行体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身体锻炼,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能有效的减轻过重的课业对其身心施加的压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和运动知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增长生活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使学生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等所承受的压力,能够在开放式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得到释放的空间。
3.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成败、活动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中,能提高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由于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发展同样存在着差异。对于部分体能较差的学生来说,容易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自卑感,悲观、紧张等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小群体的力量,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利用“设计困难--克服困难--再设计新困难--再克服困难”的教学程序,激励其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促进其勇敢、果断、自制、坚韧、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的形成。例如:利用器械体操、田径项目、球类项目、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练习等,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
二、构建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策略
1.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更新观念,完善自我,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热情洋溢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运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再次,教师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注意练习,争取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2.创设和谐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突出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和搭配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空间。如排球的教学,以往我们总是像培养运动员一样进行教学,大量的时间花在垫球、发球等基础技术动作练习上,忽视了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现在教师可以采用小场地、低网等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只要排球不落地就可以继续比赛,这样可以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技术动作的教学有机穿插到比赛游戏中,让学生在“玩球”的过程中喜欢上排球运动。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中学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质强弱的差异、运动基础上的差别、有的项目需要保护与帮助(如体操),有的项目需要助力和阻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学习方法与适度的疑难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分层教学。如:跳高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将学生分组,实施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促使每个学生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有不同进度的学习,如障碍跑、立定跳远、不同人数的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等等。创设这种课堂情景,学生们才能做到人人参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地展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意义所在。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之间多加沟通,进行互帮、互学、互教,适时进行点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如完成动作的正确与否,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跟其他同学的差距。这样对于改进与提高动作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加体育学习,不断积累体育运动经验,扩大体育知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