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毅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农村初中语文课改感悟与反思

    ◎   陕西省定边县教学研究室    杨  毅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齐占赟

    面对新课改理论探讨的如火如荼,宣传造势的铺天盖地,我们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却仍是近乎死水微澜,改革徘徊甚或停滞不前。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的推进举步维艰? 

    一、课改理论与语文实践的脱节使农村初中语文课改仿佛成为了一只没有归宿的迷路羔羊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然很大。农村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而我国在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总是优先考虑发展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农村的教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还是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机会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也多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关,他们对课本内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农村学校所要求的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严重缺乏,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这个偌大的群体,使农村初中语文课改仿佛成为了一只没有归宿的迷路羔羊。

    二、农村初中语文与中考体制的交易使农村初中语文课改变成了一块博取人生未来的敲门之砖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中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中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语文在中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中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农村初中语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为利所趋、为利所动,因而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功利倾向。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用测试的方法来代替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会,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悲哀。利益旋涡中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千疮百孔,甚至面目全非,沦落为一块敲门之砖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农村初中语文与社会生活的隔绝使农村初中语文课改变成了一塘失却活水的涸辙之鱼 

    很多农村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混为一谈。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比如,课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如采访、演讲、辩论等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其实,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狭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因此,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在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四、在课程改革主体上,存在农村语文教师不积极参与的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那么,农村语文教师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小部分老师热情投入,而大部分老师要么是跟着感觉走,要么是无动于衷。主要表现为:
      1、不愿积极参加语文新教材的培训。 

    2、不能借鉴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

    3、不能积极参与农村语文教学研究。

    五、农村语文课改在课程实施上,存在注重形式的问题

    1、注重理论研究,轻视教学实践。

    目前对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比较多,新的名词术语也出现了不少。但我们觉得有相当多的理论只是停留在研究的层面,还没有很好地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致使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广大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仍旧得不到大面积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2、追求课堂的“热闹”,忽视语言的“解读”。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活动化教学应该算是一种比较热门的形式,诸如讨论课、表演课、演讲课、配乐朗诵课、课外活动课等等。这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形式上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教师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讲授式做法;从教学的准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来看,也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少老师在追求活动形式时已离开了文本,疏远了语言,又加之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结果是折腾了学生,伤害了“语文”。

    六、深化农村语文课改,农村语文教师应反思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创造出精妙深刻的阅读课堂

    作为典范的文字、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此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有质量的文本解读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品味、鉴赏能力的关键。而在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博采厚积,提高学养。

      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等文化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可是艺术的魅力在一位学生的心目中,首先是呈现于他的语文教师的气质、个性、人格以及对作品的独特领悟和出色导读。所以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师的素质关系着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得失。

      因此,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都要关心农村语文教师的成长,致力于教师文化的建设。但教师的成长最终还是靠教师本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要时常反思自身的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自身教育,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才可以顺利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2、具备深厚的学养的教师,可以创造出精妙深刻的阅读课堂。

    “水之积也不厚,其载大舟也无力”,没有广泛的阅读积淀下的厚实的文化底蕴,培养起的深刻的思维,难以撑起阅读的精神的天空。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潜心研究新课标,努力做到以标定教,要把情感教育、文化教育、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始终。而学习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害在于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如勤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名著;勤做读书笔记;勤查字典;勤于朗诵背诵;勤于独立思考;勤于求学探讨;勤于写日记。其次,潜心研究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努力做到以本定教。

    总之,深化农村语文课程改革提高了对农村语文教师的要求,农村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村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上还要求教师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农村语文教师应反思自身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创造出精妙深刻的阅读课堂。


    点击次数:134  发布日期:2017/7/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