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学习倦怠” 朱正琴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学习倦怠”

     

    ◎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朱正琴

     

    常常听到不少的教师谈论这样一个话题: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课堂上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大多数学生虽然看似听讲很认真,但好像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课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得十分消积,更有甚者对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的老师产生莫明其妙的反感。人们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一现象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职业倦怠”。通过对比,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学生在长期的、日复一日的学习也同样会产生一种与“职业倦怠”相似的“学习倦怠”。具体是哪些因素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教师在教学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有效的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下面就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学习倦怠形成的原因:

    (一)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般情况下,年龄越是偏大的教师越不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按理说,教龄越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会越丰富,他们在驭驾课堂的能力上比年轻的教师更有经验,因为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让他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都会是这一模式的又实际应用。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正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倦怠心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班级长期由同一个教师任教同一个学科,而这一个教师又长期使用同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将会对这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多么的熟悉,熟悉到让学生觉得对这个教师和这一堂课失去关注的必要。

    (二)繁重的学习任务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同事有幸到幼儿园任教过一年,当我们回到小学后通过对比发现,小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远没有幼儿高,参与课堂活动的面也没有幼儿的参与面广,既使有幸参与者也没有让人感受到有学前儿童的那种自在和快乐。这里面虽然有小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原因,但我们不得不排除,进入小学阶段后,由于小学学科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逐步壮大的课堂容量,小学教师用于的课堂实践活动的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却越来越强。每一次活动,教师总是带着实现本次的教学目的的主观性,一旦达到了目的,教师将迅速地结束本次活动,赶紧进入下一轮的教学任务,活生生地将学生正在明确的思维和欢畅的心情打上了一个强烈的休止符。久而久之,教师会发现,除了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外,大多数的学生会产生一种“等待”的心理:有人先完成,“游戏”就结束了,自己是否参与无关紧要。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大量的作业训练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在长期的机械重复的训练中和繁重的作业重压之下部分学生对学习变得机械和麻木起来。

    (三)单一的评价方式。

    只要在教学一线工作过的教师都会发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他们在优劣也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拿语文学科来说:一个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口若悬河的学生不一定能将自己的思想完整清晰地表现在作文中;而那种独具创新的学生却往往讨厌毫无新意模仿……总之,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性格、思维、表达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教育是要缩小这一个差距,但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禀性的不同,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学生之间的差距会始终存在。因此,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学生头脑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得出的答案也会千差万别,但在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中,教师们都会采取同一个标准,因为在人们普遍观念中: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做到一定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于是,在一样的标准之下就有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其它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在评价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二、克服“学习倦怠”的措施:

    (一)“善变”的老师。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凡是儿童感兴趣、引起强烈情绪体验其记忆的保持时间会长一些。”那么那些事物又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呢,其实从事过小学教育的人都会发现,每增加一个新的科目或更换一个陌生的老师学生都会为此感到好奇,并首先去关注这个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总会有一定的热情。当然我们不可能经常更换一个科目或更换一个教师。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也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的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起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已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在不断改变和进步的老师。其次,学科的任课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

    (二)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表面上来看,近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减少了,但在教学质量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课堂学习负担却又增加了,因为有不少老师认为减负即是将减负前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提前到堂中来完成,结果正好加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在实现真正减负的同时又增效呢?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的思考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牢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会和不同感受,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以往的学习方式,从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多元”的评价方式。

    只要是教师,都知道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们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这三个目标中只有知识与能力中的“知识”可以进行量化,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都是无法具体地进行量化和考核的。总之,在评价上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从而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


    点击次数:123  发布日期:2017/6/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