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王庆花

    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搭石》教学为例

                                                                         

     ◎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宁湖第一小学    王庆花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三维目标”之一,把这一目标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关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文章以《塔石》为例,按照“寻找——交流——升华——表达”的逻辑顺序探究了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方法,给我们以启迪。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一是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二是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三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四是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为了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效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认识搭石寻找美

    首先,教师利用课前谈话,播放意境优美的风光课件唤起了学生美的期待,为下文学习做好了愉悦的情感铺垫。

    揭题导入。开始上课教师就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欣赏了动人的风景,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诗人刘章爷爷的家乡去欣赏一道独特的风景——搭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一环节教师用风景话题来导入,传递着快乐学语文的信息,又贴近课文内容和主题,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课前学生预习了课文,我请学生自主地展示读课文的水平,相机正音,引导学生交流识写易错的生字。

    整体感知,认识搭石。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中,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初步认识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奔课文的重点。这一环节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教学原则,从全局出发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二、顺学而导交流美

    第一个小环节质疑激趣,自主探究。好奇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大多数没走过搭石的孩子们来说,搭石有着难言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去探寻,因此“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奇心将驱使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走上搭石,自主深入地探究学习。教师顺势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批注自己的感受)。学生默读、勾划之后我让孩子们放声地读一读,听一听自己的声音能不能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这样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亲密对话,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唤醒。

    第二个小环节顺学而导,汇报交流。接下来教师把“走搭石”作为切入点,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品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畅谈学习收获。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又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语言运用中获得人文滋养。

    教学中学生在交流“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时,我点击课件出示语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协调有序”“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品读画面之美,从中习得抓关键词体会课文情感的阅读方法。对关键词语“协调有序”的教学,我不做理性、抽象的分析,通过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一组学生来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加快引读的语速,学生便产生走搭石的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协调有序”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对语言的深入品味和揣摩。

    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抓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到画面之美、人情之美。当同学们想象着“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美丽画面时再和上优美的音乐,此时教师将这段文字变序为一首小诗进行朗读,就能品出文字背后的诗情画意。这一环节学生学得“简单愉悦”,学习的收获并不“单薄”。他们在读懂词句、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较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扣词激情升华美

    回顾画面:在学生交流“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时,引导学生回顾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启发想象并结合板书紧扣重点词语“理所当然”来思考:在文中乡亲们还会把哪些事情也当做是理所当然的?在练习说话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不仅深化了对“一道风景”的理解,还进一步感受到家乡人善良、美好的心灵。

    诵读尾段。引导学生诵读最后一自然段。著名老师李吉林曾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在诵读过程中,凭借语言文字的桥梁,真情将在孩子心灵中飞扬,善良的种子已在他们心底里萌芽。教学的情感目标也就迎刃而解,同时相机

     小结全文。引导学生初步领会借物喻人的写法。这样就能将新课程倡导的指读写本位结合的教学思想渗透其中。

    四、延伸拓展表达美

    播放视频,拓展美。此时教学已接近了尾声,紧接着我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进而拓展了学生自己心目中的风景视角,从中体会画面中举手之劳所体现出的方便他人之美。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这样引导学生探寻生活的风景学习作者从生活中发现平凡的美,水到渠成,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2,(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2).

    [3]孙文欣.浅谈小学与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教师,2015.02(下半月版):35—36.

    [5]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修订版)【M】.沈阳出版社,2004,(01).


    点击次数:108  发布日期:2017/6/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