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想法 冉茂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新想法

    ◎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一完小   冉茂江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一个人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使一个人变得睿智。下面就小学数学谈谈教学新想法: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

    数学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机械地进行训练,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导致学生养成定向思维或能力较低。其实,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而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践、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比如,1=1×1,1+3=2×2,1+3+5=3×3,1+3+5+7=4×4……,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让学生通过找规律就会发现:从1起,相邻的2个奇数之和等于2×2,3个则等于3×3,4个则等于4×4……   

     

    二、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每一册或每一单元以及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编排,都蕴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实现目标和培养哪些能力等意图。因此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之前,不弄清编者的编排意图,不仅很难把握教学重点,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会使一堂课出现教学内容少,学生课堂练习多等现象。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单指课本上的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其中也包括游戏活动。众所周知,儿童的世界是好奇的世界,是好动的天地。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组织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教材编排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就会出现呆板地教学,即教材是活的,教师教学方法却是死的。我们常常提到数学思维,其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合理使用教材,尽量调动和发挥学生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关键所在。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趣的活动和发挥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内容。如一年级教材58页第一幅图,9只鹿,8朵蘑菇,其本意是通过让学生认真看图,领悟9-3=6,6+2=8的意义,进行一定的能力训练。如果认真分析教材,就会发现其中3只鹿子正向8朵蘑菇走去。我们这样设一个问:左边9只鹿,右边8朵蘑菇,如果每只鹿子都有蘑菇吃,怎么办?这时,学生为了找到正确答案,就会打开思维之门自由思考。如果学生想到了平均,就会想到采回家煮成一锅等等一系列的有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实例很多,所以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

    三、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已的看法和经验。对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应找出原因,得到教师或小组帮助,逐步培养其积极发言的习惯。课外,可以以社或一个区域组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相互间既可以交流当天所学知识、获得的经验等,还可以在互动中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如预习。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让其自主地探究,逐步发展其善于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口头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原一年级教材中的应用题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而新课程中的应用题却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表现。如一册教材30页第3题,我们应让学生先看图数柿子,然后口头编应用题:树上有3个柿子,摘了1个,还剩多少个?树上有3个柿子,摘了2个,还剩多少个?树上有3个柿子,摘了3个,还剩多少个?又如,教材第62页11题,苹果比梨多多少?少多少?这些实例就是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 “多多少”或“少多少” 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计算后,在大脑中初步形成一定的解题方法。

     

     我深信,只要我们的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一定能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击次数:121  发布日期:2017/6/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