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杨应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 杨应平
现代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
一、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充分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期盼的心理,这就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新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已在发生着突变,过去那种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有的问题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之有理,我们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不要急于判断,而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
三、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四、利用先进的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目前众多教育教学手段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当属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师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借助媒体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而这使用的本身就是教师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对学生自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运用视听、音像、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各种知识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时刻牢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把语文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